舞台上,弹、拨、拉、吟,指尖在琴弦飞快地飞舞着,蓄力,抬手,落腕,扫拂,止音,结束。一曲落毕,我微笑,起立,鞠躬,谢幕。此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把我推向了那些看似很近、却已很远的往事……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带回来一个黑色的盒子,似有一个小小弥勒佛静静地躺在里面,从头到肚子有几根细细的线连着,我轻轻地拨动它们,发出的声音像妈妈睡前在我耳边的呢喃,亲切、悠扬、典雅。我被这样的感觉吸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启了与它的奇缘。
这是一种叫着柳琴的传统乐器,刚刚开始练习时,我充满了新鲜感,对它爱不释手。只要一有空闲,就冲到房间里,打开琴盒,小心翼翼地拿起它,从开始的只会乱弹乱拨,到后来简单的练习曲,看得见的进步让我对它的感情又深了一层,我们之间仿佛建立了一份默契,共同保存一份小秘密,那就是:我要和它一起登上大舞台。
可等到慢慢地步入正轨练习阶段,日复一日进行基本功的操练,无尽无止的重复带来的单调和无趣,让小小的我开始感到枯燥乏味,和它之间的亲密也渐渐如冰释般消融。每每练琴时,往窗外看看,许多孩子正在草坪里嬉戏玩耍,心里就会掠过一丝怨气。怨气积累多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就滋生出来了……就这样,我艰难地维持着与柳琴之间的“朋友关系”。甚至将它弃之一旁,不再理睬。我当时还不知道没有它的日子我会多么空虚和寂寞。只记得那时偶尔听到一段民乐演奏的乐曲,手指就不自觉地上下打动;偶尔看到电视上民乐团的表演便会驻足凝望……只是,我很久都没有拿起过它了。
我再次打开那个尘封已久的琴盒是因为学校招募组建民乐团。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打开了那积满灰尘的琴盒,几年过去了,它还是像我第一次见到它时一样,像个弥勒佛般静静地躺在里面,音孔弯弯的,仿佛在对我说:“好久不见,你终于回来了!”
每当我拿起它演奏时,就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生活中那些琐碎与繁杂的事都被抛之脑后。随着演奏技巧愈发的熟练与精湛,我愈发发现它的曼妙。一拨,一挑,一扫,一拂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与韵味。我愈发用心地演奏,听着时而缠绵悱恻,时而铿锵有力的乐曲,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或高山流水,或蝶飞花间,或惊涛骇浪,或月下独酌……它又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信任的伙伴。我的心事全都向它倾诉。泄气时,来一首激昂的曲子鼓励我;伤心时,来一首轻柔的曲子安慰我;开心时,来一首欢快的曲子一起分享喜悦。每一根琴弦,每一个音符都记录着我的喜怒哀乐,我和它一起将成长的日子谱成歌。
“你今天演奏得真棒啊,台下观众都站起来鼓掌呢!”朋友的话把我从回忆中拉回来。与柳琴十年的分分合合,让我懂得,只要你真心爱音乐,音乐也一定爱你。音乐如是,生活亦如是,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