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何弘:怎样写好中国式童年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何弘 编辑:王嫣 实习生 于杨 2016-07-11 10:02:21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儿童文学作家勤奋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当然居功至伟;中国作协儿委会、各种阅读推广机构等组织和个人的大力推动,也是功不可没。而在此背后,市场需求的空前强烈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近年来很多媒体不时发布一些统计数据,结论都指向一条:中国人不爱读书。但重视阅读其实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说的就是这个传统。于是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们不管是在打麻将还是在刷微信,总不忘回头教导孩子:好好读书!对这些家长来说,孩子们只要读书他们就高兴,就会全力支持,学校和各种阅读机构推荐的图书,只要孩子提出,家长一般都会买来给孩子读的。时代变了,怪现象已经多到了让人见怪不怪的地步,其中之一就是不读书的家长时时在督促孩子读书,他们于是就对儿童文学的繁荣有了推动之功。也正因如此,儿童文学的繁荣里多少也就有了些问题。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时也包括商业出版的繁荣,中国的文学生态实际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学日益精英化,成为少数人欣赏和把玩的东西,大众的阅读热点则集中在包括网络文学和畅销书在内的类型文学上。而这种分化在儿童文学领域则表现得极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儿童阅读出于自己主动选择的比例相对较低,家长和老师通常并不鼓励孩子们的网络阅读,纸质书的阅读则受到普遍的赞赏。于是,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仍然处在纯文学创作、类型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商业推广混杂不清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对纯文学创作来说有助推发行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容易使作家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出现粗劣化、批量化的问题。前段时间儿童文学界就专门对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系列化及中国式童年表达的问题进行过讨论,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讲都与此相关。

  儿童文学创作的系列化问题我们且不去谈它,因为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市场操作问题,对儿童文学作家来讲这就是一个进入类型化写作的问题。我们只谈其中坚持严肃的纯文学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包括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在内,实际上都存在面对社会现实表达苍白无力的问题,所以才有“现实比文学更精彩”的说法喧嚣一时。这个问题在成人文学领域表现得更明显。其实现在很多小说都写得非常精致,语言叙事都无可挑剔,但就是难以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没有触及社会的痛点和大众关心的热点,在精神层面也无法给读者提供启示和支撑。梁鸿作为一个学者,甫一出手创作的文学作品即迅速引起广泛反响,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她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发出了有力的声音。这个问题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并非不存在,只是被畸形的繁荣遮掩了而已。我一向把文学看作经验的表达,今天儿童文学存在的问题即在于对当下中国儿童现实的经验没有做出有力的表达。换句时髦的说法,就是没有讲好当代儿童的中国故事,没有书写好当下的中国式童年。

  儿童文学对当下中国儿童现实经验表达的无力,说到底其实是原创性不够的问题。原创性不够固然缘于作家的一味模仿、重复,而对现实缺乏深入的观照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模仿、重复使作家无需深刻了解现实即可进行创作,这使他们失去了深入到儿童中去把握儿童现实经验、内在心理的能力。不能面对鲜活的现实进行全新的表达,作品自然就失去了原创性。当然客观的因素可能在于,今天儿童的经验与作家本人的经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对于今天流行于网络和儿童生活现实中的萌、搞、虐、污等亚文化类型,成人的理解就相当有限,因而很难对此做出切合儿童心理的表达。

  现实经验永远是搞好创作最重要的基础,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之所以会受到广泛的关注,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很好地表达了一个时代儿童的现实经验,这种经验就来自作家自身的切实体验。相对而言,他的《大王书》尽管是幻想文学,但因为缺乏现实经验的支撑,表达就不够有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文学的力量永远来自现实的坚强支撑,书写好当下的中国式童年,必须从接近儿童、感受儿童的现实经验、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开始,别无他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