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中东问题、西方与俄罗斯的冲突……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能否和平相处?著名哲学家赵汀阳的新著《天下的当代性》对此给出了答案。赵汀阳构建的天下体系即能解决世界冲突,这个天下体系大致满足孔子的兼容性标准或者莱布尼兹的共在可能性标准。作者试图说明天下概念如何用来理解历史、制度和政治空间,甚至重新定义政治的概念,一个让政治重新出发的起点,一个告别战争的新出发点。但天下体系并非理想主义的幻想,它没有许诺人人幸福,只是一个有望保证和平和安全的体系。
《天下的当代性》(中信出版社)是一部关于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讨论的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和平如何成为可能、并深入解析未来天下秩序的技术条件的著作。
书作者赵汀阳所说的天下是个饱含精神性的概念,其中有人与人的精神关系,有人道与天道的精神关系,天下的精神性几同于天。赵汀阳说他难以描述天下的精神性,因为天下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政治理想。本书试图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去叙述理想主义的天下,表达天下之道与天下之器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历史与未来的距离。天下也是一个方法论,他也试图说明天下概念如何用来理解历史、制度和政治空间,甚至重新定义政治的概念。
天下概念期望一个以整个世界为政治单位的共在秩序。赵汀阳指出,从天下去理解世界,就是意味着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以便能够设想与全球化的现实相配的政治秩序。曾经支配世界或仍在支配世界的帝国都基于国家概念和国家利益,都指望维持支配世界的帝国主义体系,把懒得分别看待的“世界其他地方”看作是被支配的地域。帝国主义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征服、支配和剥削的对象,从来没有把世界看作是政治主体。“去思考世界”与“从世界去思考”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思想语法,把世界理解为主语还是把世界理解为宾语,这是决定“存在还是不存在一个世界”的政治问题。天下方法论的出发点就是把世界看作是政治主体,这正是管子和老子提出的方法论:“以天下为天下”(管子)或“以天下观天下”(老子),它意味着必须以高于并且大于国家的视野去理解世界政治,以世界为尺度去定义政治秩序和政治合法性。
以世界为尺度去理解作为整体政治存在的世界,就是“天下无外”原则,意味着天下是个最大限度的政治世界,一切政治存在都在天下之内。“天下无外”原则依据的形而上学的理由是:既然天是整体存在,天下也必须是整体存在,才能与天相配,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下无外”原则先验地预设了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政治概念,那么,天下体系就取消了外人和敌人的概念:无人被理解为不可接受的外人,没有一个国家、民族或文化被识别为不可化解的敌人,任何尚未加入天下体系的国家或地区都被邀请加入天下的共在秩序。
但赵汀阳又说,他的天下概念只是在理论上先验地覆盖整个世界,实际尚未存在。3000年前的周朝天下体系虽然只是在一个有限地区的实验,却以实践示例的方式展示了天下概念如何将外部性化为内部性,这是古代天下的最重要遗产。
赵汀阳试图论证对立斗争的政治概念所表达的并非真正的政治,而是斗争或战争。冲突和斗争是人类的基本事实,但如果政治只是研究如何把斗争进行到底,就无法解决冲突的问题,反而是冲突的继续和强化。如果一种理论只能把现实变得更差,那么我们不需要这种理论。对立斗争的政治概念仅仅重复了现实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因此,对立斗争的政治在理论语法上是一个谬误,甚至是加重人类灾难的存在论谬误。战争或斗争正是政治无效率的表现,甚至就是政治的失败。假如政治不是用于建构人类的共同生活,假如政治不是用于建构一个和平的世界,其意义何在?斗争的政治既不尊重人类,也不尊重世界,所以需要颠覆以斗争为核心的政治概念,代之以共在为核心的政治概念。一句话,政治必须尊重世界。
国际政治不但无力解决国际冲突,而且还在继续研究如何击败对手的敌对策略。赵汀阳认为这件怪事其实不怪,既然在民族国家体系的条件下不存在解决冲突的良方,就只能斗争到底。国际政治策略一点也不愚蠢,事实上都太过精明。可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有了足够精明的理论、策略和经验,却仍然毫无解决问题的希望?事实证明,除了微不足道的争议,国际政治没有解决过任何一个深刻的冲突,比如巴以冲突、中东问题、西方与俄罗斯的冲突或者美国与中国的矛盾,这意味着国际政治的局限性,意味着国际政治概念正在逐步失效。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政治理论只能收缩为局部斗争理论,已经无力解释整个世界的政治问题。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必定改变政治问题。正是全球化的来临使国际政治的缺陷暴露出来,国际政治无力应对全球化导致的新问题,对于全球问题来说甚至文不对题。共同生活的概念不再仅仅属于民族国家内部或者共同体内部,而正在逐步成为世界规模的共同生活,同时也形成了超越民族国家体系的权力运作问题,当世界所有国家更加紧密地互相依存,就会提出世界的主权问题。
因此,在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之外,显然需要第三种政治概念,可以称为“全球政治”或“世界政治”,这种政治新概念把整个世界理解为最大尺度的共同生活条件,以此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中的政治问题。这意味着,全球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世界的内部化”,也就是把世界变成天下。
事实上,世界的变化已经走在思想前面,全球化每天都在形成世界的内部化,但全球化却不能自动发展出一种合乎理性的世界秩序,全球化自动生成的秩序也不会成为一种共在秩序,也不能形成人类普遍接受的共同生活。赵汀阳认为,荒谬的是现代性创造了全球化,而现代性却无法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
赵汀阳强调,他的天下理论不仅仅是一个世界政治理论,同时也意味着政治的一个新概念,一个让政治重新出发的起点,一个告别战争的新出发点。要可信地解决利益和价值的冲突问题,政治就需要成为一种善的艺术而超越恶的技术,更准确地说,政治需要成为化敌为友的艺术,而不是斗争的技术。真正深刻的政治问题不是善恶的冲突,而是善与善的冲突。善恶冲突是一个无异议的问题,善必定战胜恶也是一个无异议的人类信念,而一种善与另一种善因其差异而冲突,一种善试图毁灭另一种善,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悲剧,它导致世界难以解决的分裂和政治的失败。天下概念所设定的政治重新出发点,就是通过世界内部化而把世界建构为政治主体,确立属于所有人之世界主权,使各自为敌的世界变成共享的天下。
(记者 高慧斌 采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