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阅读一幅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王国华 编辑:李子璇 2016-07-17 08:54:44
时刻新闻
—分享—

  王国华

  给你一幅画,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估计很多人都得发蒙。不就是画嘛,在那里明晃晃地摆着呢,别人看到什么我就看到什么了。

  确定的一点是,画是需要读的,需要思考的;就像书需要读,需要思考一样,如果风过了无痕,水过地不湿,看见就像没看见,创作还有什么意义?

  远人的新著《有画要说》(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年3月版),都是一两千字的读画短文(每篇配有精美彩图),共七十篇,逐一读完,不禁豁然开朗,读画,原来应该这样读。

  就拿普通读者最熟悉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例,中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对此画有提纲挈领的解读。远人读画时,一个标题就把要说的话几乎都说明白了——《让纤夫还原成纤夫》,附着在画面上的压迫,过多的政治内涵,瞬间被消解掉。这并非彻底否定所谓的“压迫内涵”,而是要将画作拉回其原点,揭掉蒙在读者眼睛上的那层纱布。“过于强调阶级,往往使人无法看清个体。俄罗斯天才们的不凡之处,就在于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个体之上,锁定在生活之上,也锁定在艺术的原则之上。”

  有必要说一下专业的问题。远人将这本书定性为随笔集,不愿称其为艺术评论集或者画评集,其潜意识里也许是担心专业两个字吓跑了读者,或者被那些执迷于专业的“匠人们”指为不专业,所以才干脆拒绝专业,拒绝定位为评论。的确,这不是一本正襟危坐的评论集,而是有着轻松笔调的随想录,但从普通读者角度看,这仍不失为一本相对专业的、起码是半专业性质的普及书。作者曾习画十多年,对西方各类文化艺术有着广泛的兴趣,因此他在谈画时往往更准确,更有话可说,更一针见血。就像解读一个人,如果对他没有基本的了解,完全不知道其性格、成长历程、知识背景、价值取向等,怎么能凭空瞎说?远人在解读英国画家透纳的《商船遇险》时,就告诉读者,画家当时就在这条船上,当海浪翻滚时,他要求水手将其绑上桅杆,以便目睹海洋是如何展现自身的。“因此,他的笔下不仅是真实,还有激情”。这些基本的知识面有助于普通作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凡·高的作品为什么可以卖出那么高的价钱?远人在解读《星夜》时说,凡·高看到的星空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星空。“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是有激情的生命体。对任何人来说,激情都毫不陌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少年时期和青春期,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激动过。但没有多少勇气,我们就很难将这种原始而充沛的情感延续……凡·高的作品在今天被标出天价出售之际,抛开那些商业运作,里面是不是也包含人对生命和激情的最终肯定?”尽管是一家之言,却有让人因共鸣而拍案之冲动。

  远人的看到,更适合当成画作的旁白。面前挂着一幅画,你在看,他给你讲。很沉稳,很扎实地述说,没有一点故弄玄虚。做到这点,就在于远人眼睛看到的,内心触动的,然后说出来的,都有着独特的敏锐视角和强烈的个人体温。因此,这本书不仅给我们带来阅读上的享受,还带来了丰富的艺术启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