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得青灯方成书

来源:新华网 作者:曾昭奋 编辑:李子璇 2016-07-21 14:16:37
时刻新闻
—分享—

  文/曾昭奋(清华大学教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留一口气,点一盏灯,只为续一段文脉,有灯,就有人。

  人如其文

  捧着这本体量深厚、装帧古雅的书,思绪回转至2005年的一天午后,陈开庆先生领着一位面容清秀、声音温和的同乡年轻人前来相见,自此我认识了这位后生——王河。那日,我们交谈甚欢,一见如故,我与他由此也成为忘年之交。交谈中,我也得知他当时正在着手写作《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一书。当时,我既有疑问,也有欣慰。岭南建筑文化虽独树一帜、独放异彩,却也灵活多变、善学融通,要写好一本岭南建筑文化史并非一件易事。何况面前这位同乡贤才,还是位年轻人。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晃十年光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满头青丝的年轻人,现如今已依稀可见白发杂处。而今在这个浮华万千,诱惑万端的世间,越来越多的人都沉迷于谋财干仕、灯红酒绿。能紧守情怀、倾心学术的青年人更是微乎其微。王河却能醉心学术、专心著述,实属难得。十载光景,王河青灯为伴,无心寒暑,操持笔刀,一心雕琢,终于完成了这本沉甸甸的大书。我惊叹于他的一言九鼎,也欣赏于这本著作的优良。

  如今再次轻抚这本著作,任何一位细致用心的读者都能感受得到王河从乍入门墙、初生牛犊到力执牛耳、一方大家的厚重经历。他们更能感受得到一位勇挑大梁、不入恶俗的本分知识分子的情怀。

  文如其人

  “文”“化”二字,在中国传统典籍与汉语口语系统中并不生僻。今天我们理解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推介西方词汇“cultural”时,在中国传统词语中借用而来。

  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这一术语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其内涵与外延愈发丰富。各类学科也开始以自身为基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开始在“文化”的膏腴荒野中开辟自留地,顺势“文化”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虽然内涵丰富、庞杂,至今未有一种完美的解释能够清晰的表达,但是其所涵盖的基本内容能够反映。

  一般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其实简单说来“百姓日用之道”即为文化。其中之“道”涵盖了人类生活中的所有方面,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二者可以分类,却也是互相关联统属。

  如此说来,“建筑文化”所反映出的实体便是物质文化。但是它也包含了时代中的制度文化,社会人的心理文化,只是这二者完全无法与单纯的政治制度、道德束约等方面割裂。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栖息于安然的东亚大陆,通过几千年筚路蓝缕的辛勤劳作,发展出持续并深具独创性的中国文化。建筑,作为一种生活和艺术的空间载体,也正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中产生、延续并发展。人们也在一座座建筑中考量地域之气候环境、倾注时代之思想、遵循人群之审美与目的。

  王河先生深刻理解了“建筑文化”的内涵,对岭南建筑的发展样态也有非常熟稔的把握。以此为本,再依其如椽大笔,将岭南建筑文化几千年的发展源流,图文并茂的展示于世人面前。

  王河准确揪出“岭南建筑文化”的基础:背山面海。这一条件的存在才是“岭南建筑文化”发展脉络的根茎。他将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归纳为:原始社会的自我发端,先秦时期自我成型,秦汉时期与中原建筑文化融合,近代西方建筑建筑思想与本土的角力。

  岭南,即为五岭以南。因崇山峻岭阻断、地势坑洼不平、又多瘴疠之气,岭南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便成为化外之地,少数民族杂处其间,农耕、渔猎自足,农业发展长期滞后。自古便成为贬谪的良好去处,韩愈有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岭南在中国传统社会落后、闭塞的情形从这首晚唐的诗句中便可以窥见一斑半点。

  也正是得益于疏于传统中央政权的管束,岭南的建筑文化开端便是自我生发。因为岭南气候潮热、多蚊虫猛兽,百越族群聚居于此,产生了多样的建筑形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栏式建筑形式共存,后来发展成为干栏式为主要特色的建筑形式。这一形式成为岭南建筑文化中的重要枝干,延续发展。

  至始皇灭六国,平岭南,设三郡,岭南在政治上开始正式进入中央政权的统属。这一举措促进了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与发展速度,中原建筑文化也开始在岭南地区传播。任嚣与赵佗在岭南筑城墙、造楼阁,砖石、瓦片开始在岭南建筑中出现,岭南建筑的传统材料得到极大的丰富,岭南建筑文化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南越国都便是明证。

  此一时期,中原与岭南相较,中原建筑文化属于高势能文化,岭南建筑文化属于低势能文化,所以岭南建筑文化属于一种迅速接收、转型的态势。然而,这种状态并不能忽略岭南建筑文化的自身的独特显要的地方。正如南越国,其文物典章虽多沿袭中原仪制,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制上也接续中原。但是岭南同时也并未摒弃自身建筑文化中的成熟选择,岭南韵律依旧在此后的兼容过程中存续发展。

  近代,对于岭南建筑文化而言,可谓至关重要。因为岭南临近海洋,水上交通发达,自丝绸之路兴起,国际贸易交流频繁,岭南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明季,中国与西方海上贸易成为岭南早期西洋建筑文化传播的直接原因,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获得澳门建立永久居所权,岭南便开始了接纳西方建筑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远远早于1840年后晚清其他海岸城市接收西方建筑文化。可能在此之前,中国境内存在有西式的宗教建筑与居所,但在传统中国,西方的宗教建筑只是一种单一的载体,而并未成为一种完整的建筑文化输出。那时的番人居所,也大都提供给过往的客商作为暂时的住居地,它们的留存只是短暂的时间。澳门城的建筑则完全不同,葡萄牙人在此地兴造的是一个完备的、系统的住居场地,并且这一过程从开始就没有中断,一直延续并不断向外扩散发展。后来借助西风东渐的力量,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岭南建筑文化再次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侵浸,岭南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开始互相角力、互相影响,更趋多元。正是这一过程,也使得岭南建筑文化变得更加独一无二。骑楼正是岭南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代表作。骑楼的早期原型便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作为一种城市街屋模式首先在新加坡、香港等英属殖民地出现。后来这种建筑形式在城市的推广运用中,结合了广州竹筒屋的特点,经过逐渐改良最终而成骑楼。涉及到骑楼本身的建筑特色上,处处又显现出岭南建筑的传统特点。

  随着西方文化入侵的强劲势头,近代建筑学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费尽心力。他们从被动接受、全力植入西方建筑形式,或回归古典,到最终自我尝试,中西融通。他们的设计和建筑,极大的丰富了岭南建筑文化内涵,也拓展了“岭南建筑学派”的融通求新的性格。这一性格一直影响了之后的一代代的岭南建筑人,时至今日,经久不息。

  王河先生以时间为经线,把岭南建筑文化整个源流过程著写的清晰明了。以上的陈述,也正是我读完《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一书中获取的真相。除此之外,王河颇具野心,他开辟出一条横列的纬线,这条纬线便是在岭南建筑发展的各个重要的时期,王河利用大量图片、设计图纸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一一列举,分析,并研究出它们各个建筑细节上的衍变。这种纵、横的写作思路,才能完备的将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流变的整个过程展示的入木三分。由此可见,王河在岭南建筑文化研究上力道之深,笔力之重。

  掩卷沉思,意犹未尽。这当是我看完《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之后的切身感受。此书一出,王河填补了岭南建筑文化从岭南建筑、岭南派建筑、岭南建筑学派的研究空白。十年前的狐疑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老友的欣慰与赞叹。白乐天《放言五首·其三》中有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书之结尾,托古人之圣言,表一段衷肠,人世间,很多不讨便宜的事情命数中都有交托,敢于承接下的人都是勇士。若能苦守心志、道义肩挑、不惧年月,如斯方称得上是真的壮士。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