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站在顶峰,用什么丈量人生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一 编辑:李子璇 2016-07-24 16:09:49
时刻新闻
—分享—

《静静致极》 王静 著 北京出版社

  本报记者 王一

  王静,人如其名。但当关于她的一系列壮举摆在面前,听者的心便很难平静:第一位登顶世界第八高峰——海拔8156米马纳斯鲁峰的中国女性、第一位从南坡登顶珠峰的中国内地女性……她的新书《静静致极》,则讲述了另一个奇迹——用143天完成地球九极(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的探险,这是全球最快的纪录。

  初见王静,让人很难把她跟这一串的第一与奇迹联系上,但从交谈中你会发现,她内心坚定,勇于挑战,攀上一座座“高峰”并非偶然。

  起点

  读书周刊:对很多人来说,攀登珠峰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梦,您是如何把它变成现实的?

  王静:2003年,当我第一次邀请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到我们公司做演讲时,我只有崇拜和仰视的份儿。那时,攀登珠峰是离我很远的一个梦。

  四年后,王队长准备到非洲攀登乞力马扎罗峰,问我想不想尝试,我特别激动,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当时,登山人员分为两队,因为我登山经验最少,自然地被分到了比较弱的第二队,我心里便很不服气,要求换到第一队。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可能是我确实有点天赋,面对海拔5895米的高峰,我竟然是第一队中第一个登顶的。那一刻,我就想好了,我也要登珠峰。

  读书周刊:第一次登山不害怕吗?

  王静:恐惧通常是在开始前的准备过程中,真正到了大本营,面对一座山,心里想的就只有我怎样才能上去。有时会传来其他登山队员的噩耗,心里会有无尽悲伤,但依然要坚持攀登,因为那是大家共同的梦想,不能放弃。

  读书周刊:从2010年登顶珠峰到如今完成地球九极的探险,这中间走了一段怎样的路?

  王静:从2007年到2010年,我只想着我要登哪座山,其他事情都交给后勤去办。你不用去思考,跟着总体计划走就行,只需保持体能,学好技能。这样的登山只是对身体的挑战。

  如今,我从执行者转为了决策者,以前是别人来为我规划,现在我自己做规划,这就要对山形有非常透彻的认识,还包括天气情况、救援方式等。所有事情都要做到极致。书名“静静致极”就是说要追求极致,因为只有追求极致,才有可能走向最后的成功。

  读书周刊:为了攀登高峰,一个人可以放下养尊处优的生活,去到那么艰苦的环境,甘冒生命的危险,山对您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

  王静:人的生命就是这么一段,但是有登山的经历在里面,生命就更为丰富。凭一颗勇敢的心,做一件为自己实现梦想的事。

  攀登

  读书周刊:《静静致极》主要描述了您经历“7+2”地球九极项目的全过程,与之前的攀登经历相比,这次有什么不同?

  王静:“7+2”地球九极项目是我在143天里完成的,这和用两三年时间完成的太不一样了。登完一座山后不能休息,而是连续不断地攀登。不带助理不带翻译,全是自己一个人走,背了5大件行李。这本书里所写的,没有经历过艰难与生死是感悟不出来的。

  读书周刊:作为一名女性,体力明显不如男性,选择这样的极限户外运动更叫人担心,女性登山要比男性多准备些什么?

  王静:从心理上,我从来不觉得我比男人弱,我相信,虽然体力上比不过男性,但女人的耐力比男人好,我走得慢一点没关系,登山重要的是节奏,不用赶。相信能,我就能。所以,这本书不仅是一个人勇敢上路、跨越巅峰的经历叙述,也是一位女性永不言弃、极境盛开的人生故事。

  读书周刊:如今攀登珠峰已经成为热词,很多挑战者被质疑攀登高峰只是单纯地追求数据,并因而收获名利。您对此怎么看?

  王静:追求数据并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他们挑战自我的方式,如果这些数据支撑着你的攀登、挑战,那就是对你有利的。

  读书周刊:越来越多的人走上登山之路,对于一些新手,您有什么建议?

  王静:给你讲个故事。有一次,我参与救助一群迷路坠崖的山友,一个女孩被从崖底救到缓坡地带时,非常自信地要自己一个人揪着绳子往上爬,突然脚下一滑,她整个人又飞速地往下掉,我只能迅速摁住她。但我很清楚并不是自己这一摁起的作用,而是绳子缠住了她。不然,女孩就粉身碎骨了。

  这样的场景非常常见,太多的事故是因为对安全的忽视。计划不周、装备不足、过度自信、体力不足、合作不够、缺乏常识等都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如果是自发组织的驴友,一定要有足够的相互了解才能结伴出行,出发之前也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登山不只是去冒险,还需要科学的规划。

  顶峰

  读书周刊:您曾三次登顶珠峰,我们很好奇,每次都是怎样的感受?

  王静:第一次登顶珠峰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辛酸。你爬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可当你爬上去再回头看,队友就在悬崖边攀爬着,当时就觉得,为了站在这个山顶上,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太不容易了。

  第二次到顶峰看了日出,第三次就是2014年,看了日落,这是登顶珠峰的最晚时间记录,18点30分登顶,意味着要在黑夜里下山,而当时我们没有路绳,历史上没有一支登山队这么干过。有时候真难以想象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有人问我,究竟是什么东西,驱使我去登山?英雄主义式的征服感,还是为了公司的品牌宣传?我说都不是,是为了发自内心的爱好。

  没有一个人,会用生命去换任何东西,因为谁都知道,如果死了,就一切都没了。只有骨子里的爱,才能挖掘出自身看似不可能的潜能。

  读书周刊:电影《跨越鸿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探险并不在于谁第一个横渡了某片海域,或是谁第一个登顶了某座山峰。探险在于内心的成长,在于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那些你本来到不了的地方,然后再回到生活中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王静:经历过困难,才会看到美景;只有在路上,我们才可能发现最初的自己。

  大家可能觉得站在珠峰顶上很了不起,但我觉得,回到平地上还能和大家一样,保持平常心才最重要。

  读书周刊:您在书的序言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路一直在前方,我想知道,生命的长度到底该用什么方式丈量?如今,您找到答案了吗?

  王静:山有多高,可以丈量;水有多深,亦可丈量;路有多远,也可以计量。唯有人生的高远、纵深,永无止境。或许人生不需要丈量,因为它就是不断寻找与超越自我的旅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