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失败的变法派 不朽的学问家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编辑:王嫣 2016-07-25 10:28:45
时刻新闻
—分享—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日)狭间直树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人文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他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与西方、日本的历史学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现代历史学,还一手创建了图书馆学等数个学科。梁启超鼓励中国文坛掀起诗歌和小说革命,因而拉开了中国文化、文学变革序幕。他呼唤中国人从过去离散化、个人式的小老百姓角色、服膺于权威和权势的臣民角色中脱离,成为适应世界潮流、科学革命的“新民”。梁启超思想活跃,对于新学科、新理论、新思想抱以开放态度,大量转述、引进西方理论,事实上扮演了中国近代最为重要、影响力最大的启蒙领袖角色。他的许多作品引领了一大批后辈精英果断地走上中国文化复兴、民族解放的道路。

  《东亚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启超》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主要收录了日本著名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狭间直树2012年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开展的为期两个月的梁启超纪念讲座的讲稿。全文分八讲,全面而深入地叙述并评介了作为思想家、历史学家及政治参与者等不同身份的梁启超,一一剖解了有关梁启超的一些重要历史学术争议,对于我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梁启超。

  其中第二讲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梁启超可谓跨越新旧的超级“学霸”。梁启超八岁能文、九岁就能写出千字文,12岁考取生员,17岁就中了举人。他在15岁时就用自己的奖学金买了《二十二子》《四库提要》《百子全书》《皇清精解》等,大量阅读经史子集,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已经具备了考证学的知识基础。而在结识康有为并拜师后,新思想和新知识为梁启超再造知识基础,为其完成中西学识的融合与再创造提供了积累。

  戊戌变法失礼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他为挽救时局所做的努力几乎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效果。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日本政界主流人士都经历过明治维新,对于什么样的人能够领导成功的变法、改革、政变,当然会有一个明晰的参照标准,康梁自然不是符合这项标准的理想对象。梁启超周旋日本的努力失败,随着康有为被日本当局“礼送”出境,他才真正拥有了思想和学术独立生产的空间。书中,狭间直树教授重点解析了两个版本的《谭嗣同传》,即流传更广、加入了一定夸张成分的2800字版本,与大幅删除不实成分的“节本”(仅有1300多字),后一版本后来被安排列入谭嗣同遗作《仁学》。根据狭间直树先生的考证,这两个版本应当都出自梁启超之手,前一个版本服务于康梁的政治需要,而后一个则表明梁启超遵从了真实记述的原则,思想上已经表现出与其师的重大分歧。

  狭间直树教授高度赞赏梁启超的爱国情怀和学术创造热情及贡献,对于梁启超在东亚近代文明史的重要地位更是反复强调。概括梁启超的一生,大概可以用“政治(实务)节节败退,学问推陈出新”来形容吧。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