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没有炊烟的都市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木见连 编辑:王嫣 实习生 于杨 2016-07-29 08:55:04
时刻新闻
—分享—

  木见连

  被多令的《鬼厨》所吸引,最早是因为汪涵先生为他写的那一篇密度极大的序文,短短千字用典十处,且衔接巧夺天工,令人叫绝。真正的滋味却在看完小说后变得极为复杂,谈厨艺,乃是小说中的开胃小菜,盛宴也不是主题,锦衣玉食的都市人生,炊烟已经淡漠到不可见,不可闻。

  当代都市小说的创作极为繁盛,光怪陆离的生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职场,官场,财富,爱情,无不惊心动魄,夺人心魄。能够达到人性的关怀,能够深入到都市文化根源的优秀作品,则少之又少,且越来越局限于狭义的纯文学范畴。能将都市中人的处境写到哲学的深刻地步者,更是凤毛麟角。多令的方式是用美食包装都市哲学,阅读的感受也正如饕餮盛宴,可能一顿饭的工夫就是好几万字,各种滋味铺陈过后,才会恍然大悟,盛宴中的我们,原来处境是这样。

  最早的都市学者梅休,在伦敦完成了几万份调查问卷之后,得出了一个观点:在城里要失去别人,就像在晴天忘记雨伞一样容易。在《鬼厨》的故事中,这个处境被更加放大了,不但失去别人,失去一份工作也同样很容易,失去财富,甚至是生命,也是芸芸众生中的大概率小事件而已。这种境地,对于初入都市的小人物,乃是晴天霹雳,因为在故乡,每一个人的婚丧嫁娶、发财破产,都可能是一个村庄的大事,牵扯到大部分人。这种冷漠会更加迫使他缩小自己,很长时间在都市中无所适从,直到他找到安慰,彻底习惯。

  然后他会发现所有失去的东西,原来都可以轻易得到,又轻易替换。工作和工作之间没有两样,朋友大部分也相差无几,而恋人之间的分分合合,再也不像村里那样是了不得的大事。熟悉都市生活的人会养成这样一个信条:所有东西都是可以轻易替换的,只要还活着。

  消失和替换,这种冷漠和残忍最终形成了小说的人物走势,所有人物都是或大或小的片段,故事是在若即若离地实现线性交叉。只有到了结尾,你才会发现多令其实是在处心积虑谋划着所有人的命运,所有的片段,其实也是故事密码。这种方式,最早是被狄更斯在他的都市小说中所采用,他将人物随意取出又随意扔回,当时招致不少批评家的指责,19世纪的主流方式是彻头彻尾讲完一个人。但我们现在发现,狄更斯的方式更吻合超级都市的特征——毫不留情地吞吐人物,就像清晨的雾。

  在画家莫奈的笔下,伦敦雾有着非常复杂的光线折射。而在中国文艺中,直接面对雾霾的作品并不多,《鬼厨》也是小心地绕过了这里。他选择的是直接将笔触送给被吞没之后的芸芸众生,“在跨越东三环的天桥上,风还是在猛烈地刮着,好像和天上白森森的太阳没有一点联系,大家各行其是,那些可怜的小贩,纷纷抓住阳光带来的温暖吆喝,一边不停用手捂住要被风吹走的塑料袋、丝巾之类。一块用铁丝绑着的广告牌,被风刮得有节奏地撞击护栏,发出单调的哐哐之声。”

  风和雾,这就是大环境。他们终将走向哪里?我可以在结尾找到两个场景暗示,一个是向着记忆徒劳地回溯,就像洄游的鲑鱼。另外一个场景则是主人公的妻子怀孕了,他第一次感觉了胎动,在经历了一系列死亡和消失之后,也就是《楞严经》所说,饕餮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相杀相吞”,他终于感觉自己仍然是幸运的,他还能找到更新的、无法替换的生活。

  (《鬼厨》 多令著 漓江出版社出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