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炎所绘《问刘十九》,画中描绘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情景。
钱松岩 《蜀道行旅》(局部)
专题撰文/广州日报记者刘黎平
景物描写是写作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或者全篇写景,或者文中穿插景物描写,尤其是在小说里,景物描写更是增强故事画面感、推进情节发展、丰满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利器和神器。
而写景,也是一门技术活,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学到高明的景物描写技能呢?其实中国传统的诗歌,往往蕴含了丰富多彩的风景描写,甚至可以说无景不成诗。多读诗歌,多从诗歌中吸取色彩、线条和音乐感,也是一条捷径。
千家诗:
花色俱全的景物描写“菜单”
中国传统的诗歌,往往和优美的风景密不可分,山水诗自不必说,而一些不以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也往往通过写景来说理抒情、表达观点,只有这样情才不会过于抽象,理才不会过于枯燥,诗歌才会有形象感。例如《别董大》,此诗要传达的意思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前面还得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做衬托,衬托出一种前途茫茫,不知何往的迷茫气氛;再如王维的《送元二出使安西》,作者的本意是劝慰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景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么送别的气氛就完全出不来。
古代的儿童诗歌启蒙读本《千家诗》,本版也曾经讲过,而今天要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千家诗》能清新人的眼界,陶冶人的心灵,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和风景描写分不开,可以说,《千家诗》是让孩子乃至成年人认识和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读本。这里面收集的诗歌或明丽绚烂,例如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或轻灵高远,例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赵嘏的“月光如水水如天”;或者冷清寂寞,例如赵鼎的“寂寂柴门村落里”、“山溪野径有梨花”;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或者是一点小清新,例如祖咏的“南山当户牖,澧水映园林,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千家诗”的景物描写,就好像一张花色俱全的菜单,各样都有,要点随意。我们该怎样学习呢?
出奇:
学习李白开门见山写奇景
《千家诗》里描写山水的诗句,因为限于篇幅,不可能长篇累牍地去穷尽山水的状貌,读者读起来也没有耐心,想要吸引眼球,而且读后要能一下子记住,那就得有火眼金睛,一下子抓住景物的特色。
首先,对于那种特点很突出的山川景物,尽量少铺垫,一开章就抓住其主要特点,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开门见山地说“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挑明了说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是“崎岖”。紧接着,也不让读者喘气,直接呈现雄奇的山水“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陡峭的山峰紧贴着人的脸,白云就在马匹的旁边升起,短短十个字,如刀削斧砍,将读者置入险峻的山峰上,具有现场感,读者感觉山峰真的就贴着我们的脸,白云就在我们身边。展现山峰的高峭,就从人体与自然山体的接触角度入笔,让读者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山的险要。
如今的同学们,出外远游的机会很多,接触雄奇山水的机会也很多,估计也少不了作文任务,怎么才能写出漂亮的风景景物交差?李白的这种写法就值得借鉴,在显眼之处多花功夫,切记不能不紧不慢地铺垫,或者东打一耙子西打一榔头,这些雄奇瑰丽的山河特征本来就很明显了,你却视而不见,岂不是浪费了大自然的一片匠心?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