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解密“导弹危机”惊心动魄的13天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马维 编辑:王嫣 实习生 于杨 2016-08-12 11:10:40
时刻新闻
—分享—

《午夜将至》(美) 迈克尔·多布斯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历 史

  马维

  还记得发生于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吗?虽然国外对此的研究文献多到汗牛充栋,以至于每个出版论文或专著的研究者都必须充分证明自己的作品并非多余,但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而言,多亏了《华盛顿邮报》记者迈克尔·多布斯,这位《纸牌屋》的作者写下这部新近译成中文的《午夜将至》,其中运用大量解密档案,极为详尽而精确地描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令读者对这场将人类拖至有史以来离核战最近的边缘时刻的严重危机有了整体和全面的了解。

  我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才读完这部厚达近500页的书。我得承认,阅读过程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完全不为过,这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为引人入胜的历史作品。固然,这个题材本身就容易使人感到紧张刺激,激发阅读兴趣,但要将一段仅在十多天内发生而又并非作者亲历的事件描述得如此细致,如此引人入胜而又不失专业水准,殊为不易。作者写作时既严格依照史实,精准地述说着危机过程中每一关健时刻,双方乃至多方的作为,又能始终在整体上把控得恰到好处,以便时刻保持叙事张力,令读者不感到叙述琐碎,不会因此而放弃阅读或是跳过一些关键细节,这样的本事,想来还是要归功于作者兼有历史学家从宏观和细节上把握史料的能力,加上新闻记者天生的叙事技巧。

  关于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危机,在危机发生之时处于美国方面决策层核心圈、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在身后出版的《十三天》,无疑是最著名、也最权威的一部书。作为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和内阁中最亲密的伙伴,他不仅在危机发生时伴随总统左右,而且他本人更是受总统委托,在1962年10月27日上午8时05分,将苏联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召至他位于司法部的办公室,告诉大使危机已经处于最为关键的时刻。他声称:“我们必须在未来的12小时,或者24小时内做出一些决定。”正是这次会面,加上美国总统顾问团队拿捏得当的致赫鲁晓夫信函,使得前苏联在第二天宣布,它将会收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但即使是罗伯特·肯尼迪的回忆,也并非全能视角的,更何况危机发生之时,双方的沟通渠道并不顺畅,甚至都需要依靠猜想来判断对方的想法和下一步打算。正如作者所说,在危机来临的时刻,“真正的问题不是肯尼迪或赫鲁晓夫是否愿意遏制危机,而是他们是否能够遏制。”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这部书的重点无疑是那个“黑色星期六”,作者用了全书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这一天,而直到这一天的工作结束,聚集在白宫的人们躺下休息时,他们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否看见第二天的太阳。实际上,他们的担心也并非多余,书中作者引用的访谈记录显示,当时核弹头已经瞄准美国城市。好在最后一分钟,人类把控局势的手腕和能力最终扼住了其他人的冲动,第二天的太阳于是照常升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