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少白,湘中才子重诗教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奉荣梅 编辑:李子璇 2016-08-23 08:59:13
时刻新闻
—分享—

李少白近照

李少白与长沙小读者 均为资料图片

  “七十七岁七部书,留得童趣染髭胡。湘中才子重诗教,字字如玉付串珠。”7月底,“从高原到高峰——《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创办400期座谈会暨李少白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长沙召开,对李少白这位德艺双馨的长沙本土老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回顾总结。中国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对李少白五十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激情赋诗并做了精辟解读:“他对童趣的发现和表现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对幽默效果的一种有力呈现。”会议由文艺报社、省作家协会、市文联、省儿童文学学会联合主办。

  湖南作为当今中国儿童文学的大省、强省,李少白是承上启下的领军式人物,是中国一代儿童诗歌标志性的人物之一。他从事儿童文学创作50多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童诗、童谣、童话和儿童故事。评论家和作家面对面地心灵对话,认为李少白的儿童诗善于抓住生活细节铺陈诗思,形成了生活气息和诗意同样浓郁的特点,其儿童诗与童谣创作尤其独具特色。

  用童心编织的“中国结”

  汤素兰

  坚持以童心写作,是少白老师写作的出发点。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孩子们活泼可爱的童年世界获得写作灵感的。比如有一次他在一户人家的客厅里发现门框上有许多道道,是一个孩子对自己成长的记录,于是,少白老师写了这样一首有趣的诗:《门框上有首奇怪的诗》。这首诗从内容到形式充满童趣,是少白老师以自己的童心对孩子的童心世界的呼应与摹写。因为其来自于真实的童心世界,所以超乎想象的精彩。这种超乎想象的精彩,我以为就是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先生所强调的儿童文学的“质感”。

  “童心”是少白老师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的最后落脚点。儿童文学是写给孩子阅读并希望他们能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与影响的文学。只有了解孩子,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渴望什么,也只有了解孩子,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缺乏什么。少白老师的童诗,往往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却又不止于此,而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因此,他在作品的最后,常常会导向正面的教育。

  除了童心之外,我认为“民族性”是少白老师作品的又一个鲜明特色。读少白老师的作品,总会让我联想到“中国结”。少白老师的童话、童谣和童诗,就是他用文字为孩子们精心编织的中国结。

  少白老师是写作新童谣的高手。他的童谣,有对于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创新,有作家个人独特的生活感悟与诗情画意,更有新时代内容的巧妙传达。在朗朗上口的童谣里,表达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现代主题。

  一脉相承的是透明的品质

  安武林

  我从李少白的诗歌中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写了一辈子儿童诗的诗人,在诗歌中他的情感最饱满,他的眼神最清澈,心灵最柔软,对孩子们的爱最真挚、炽烈。

  他写儿歌,写抒情诗,写朗诵诗,写叙事诗,形式非常宽泛。他的儿歌,清新,自然,形象,生动,幽默,富有趣味,朗朗上口。上乘之作,可以说比比皆是。

  李少白的儿歌取材宽广,有数字儿歌,趣味儿歌,动物,植物,玩具,游戏,人体器官,风景,民俗,节日,交通,气象,风景……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幼儿的体贴和关怀。可以说,这些儿歌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它担负着很多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启蒙,开启智慧,学习知识,扩大视野,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们对诗歌、音乐、语言的兴趣。

  李少白的诗歌,从读者定位的层面看,从低到高,有一脉相承的东西。我觉得就是透明的品质。无论是朗诵诗、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他的诗歌如同血液一样,一下子可以流遍读者的全身。不需要回味,不需要含蓄,可以直接让读者消化吸收。我觉得含蓄是一种品质,透明也是一种品质,不存在高低的问题,只不过带给读者的审美快感不同而已。

  湘楚大地的天籁之声

  吴双英

  如果说童诗的作品也有高原和高峰的说法,那么李少白老师的这些童诗也已经成为童诗中的经典、高峰之作。

  以童趣抒写童心之美 。读少白老师的诗歌,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篇诗作的后面,都站着一个孩子,藏着一个孩子的视角和眼睛。他说,他一直跟在孩子的后面捡拾这些孩子遗落的宝贝。少白老师是真的懂孩子,因而他的作品也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以节奏演绎诗歌之美。童诗之所以能广为传诵,是因为它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朱光潜说:“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音乐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少白老师的诗歌,通过韵脚的变化,错落有致的句式,给人一种读诗入唱的明快感觉,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审美性。

  以激情烘托思想之美。少白老师的作品从单个看,你会发现一首一首,如同沙滩上闪亮的贝壳,充满着语言的魅力和哲思的巧妙。整个一本书,或是一套书看下来,你会发现,少白老师以其大关切、大情怀,对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广袤世界,都给与了关照和表现。诗人以其充沛的感情,抒写着童年的美丽,祖国山河的美丽。这些以激情和大爱为原动力的诗篇,整体组合成讴歌童年世界的华章,表现了少白老师思想的宽度、深度和广度。

  李少白创作谈

  孩子给我诗,我把诗还给孩子

  我写的都是小童诗、小童话、小故事一类的小作品。我以为小的是可爱的,美好的,充满希望的。常以能与小为伴而自得其乐。

  我没有奢望,只求在儿童文学的百花园中,培植出自己的那朵小花。摸索中,我只认准一点,必须尽量离儿童生活近一点,离他们的心灵世界近一点……尽力通过各种渠道 使自己保持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保持对儿童文学创作的那份热情和冲动。在一本童诗集的封面,我写一行字:“孩子给我诗,我把诗还给孩子。”孩子是我的活水,我只想获得他们的认同,写一点他们喜欢的东西。

  随着理性认识的加深,我开始思考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儿童生活的一些现象,我不想给儿童假象和假言,想用笔为他们说说话,力图让作品为孩子发声。我写了一些反映儿童生存状态的作品,虽然鲜有成功之作,但我仍在尝试。

  我觉得儿童文学给了我快乐、给了我精神生活的食粮。 (奉荣梅 整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