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内向和内向者正名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郑渝川 编辑:李子璇 2016-08-24 09:57:26
时刻新闻
—分享—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美)苏珊·凯恩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郑渝川

  内向、敏感、严肃、腼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不太好的性格。从小到大,父母、长辈会教导我们说,不要太闷。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企业,都鼓励其员工加强沟通,更为娴熟的协作配合。进入移动互联社会,连接能力更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个人能力。

  但美国谈判、沟通技巧教育专家苏珊·凯恩在其所著的《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一书中对推崇外向、贬抑内向的社会传统提出了严厉批判。在苏珊·凯恩看来,近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了剧烈的文化价值演化,安静、反思等词汇的积极意义被消解,社会、雇主、事业对个人的要求已经从先前的“品格”转变为“个性”。20世纪初,广告学、传播学等学科纷纷产生,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引导个人学会自我推销。成功学大行其道,从戴尔·卡内基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心灵鸡汤读本都在明确鼓励外向、强调克服羞涩。内向被说成是一种疾病,甚至比疾病还要糟糕(患病受人同情,内向备受讥讽)。

  内向被描绘得如此糟糕,家长就有责任让自己的孩子避免因内向而成为社会竞争的失败者。在我国很多地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让孩子适应竞争,家长会强迫孩子放弃个人化的爱好,参与更具有社会化意义的体育、文艺、知识型项目。家长很清楚,招聘单位最希望录取的是外向型人格的求职者,为了迎合这样的需要,内向型性格的求职者也不得不进行一番伪装。

  社会欢迎外向者,尽管逼迫或诱导人们趋于外向,带来了普遍的焦虑和紧张。更大的问题在于,外向已经改变了人的思考和行动习惯。毫无疑问,外向者更善于快速切入同他人的合作。但由外向者达成的合作能否持续下去,以及是否保持较高的绩效,就另当别论了。如果合作的议题、目的指向的是创新、创造,那么外向者则很可能远远逊于内向者。无论科学界、艺术界,还是文化界,孤独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内向者往往不善表达,也更能坚持既有观点立场,因而不太容易因合作而受到过多干扰,而外向者说得过多,也更容易出于“评价焦虑”(担心在同伴面前出丑)选择随大流的观点立场。

  苏珊·凯恩指出,内向性格、行为表现,实则源于高度应激性。内向者更容易独处、习惯于孤独,因而更有利于培育创造力。内向的孩子出于对新事物的厌恶和恐惧,会让他们花更多时间在熟悉或动脑子的事情上,因而他们更有可能发展成为艺术家、作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内向的成年人则更善于观察来自环境(包括身体上和情绪上)的信息,通常会发现一些别人疏漏的微妙细节,比如他人情绪或语气上的微妙转变。内向者还很善于移情,能够捕捉和区分他人的情绪。

  内向者的高度敏感性,促成了他们三思而后行的特点,从而尽可地能避免涉险、失败以及精力浪费,由此培育出一个独特的神经系统以观察和检测到细微的差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每当证券市场红火的时候,往往由外向型的投行大鳄、投资经理们大展身手;但真正能洞悉市场风险、市场崩盘信号的少数投资者,多是善于观察细节的内向者。

  世界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相对于交谈,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往往选择独自创造而不是与他人漫无目的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者,完全没必要为之感到自卑,要敢于发掘并发挥自己高度应激性带来的优势。如果你是外向者,你的孩子或学生或同事中有人是内向者,不妨欣赏其思维的独特性,不要期待他们随大流,要鼓励或支持他们追随自己的意愿——如果你这么做了,你将成为他们眼中最好的父母、老师或领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