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术可以不用“看”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乐倚萍 编辑:李子璇 2016-08-31 09:53:24
时刻新闻
—分享—

《论绘画》吕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乐倚萍

  学生时代第一次参观上海双年展,曾被深深震撼。在先前的印象中,艺术展要么是笔力精妙的书画,要么是栩栩如生的雕塑,而双年展的作品形式可谓丰富得多。有天上地下满是镜子的房间,有生活用品的重新组合,有光影投射的奇幻布景,有能与之互动合影的空间……十几年来,当代艺术的形式持续充实,从数量上言,绘画似乎只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小分支,甚至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参与下,艺术的界限变得含混不清,单纯的绘画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难以博人眼球。

  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审美需求是否本末倒置?艺术史家吕澎在《论绘画》一书中探讨了绘画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他指出:“重要的是思想,不是材料。”无论艺术家选择绘画抑或其他材料来承担这一载体,其本质是相似的。因此,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不能只停留在它的审美价值上,而是艺术的语境。在特定环境中、在作品被不断剖析咀嚼后能留下什么。新的材料和形式固然可令观者耳目一新,让大众愿意走近欣赏当代艺术,但倘若背后缺乏精神语言的支撑,仍是单调而苍白的。如当代艺术家王广义言:“让艺术尽可能地大众化,但保留一层思想的薄纱。”这层薄纱或许就是生活与艺术的分野。

  《论绘画》的第二部分,吕澎以何多苓和怀斯、王广义和沃霍尔两组个案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当代艺术照进现实后,如何解读、如何重新定义、如何焕发自己的生命。譬如,何多苓坦言,他是见到了怀斯的作品才激发了创作意图。但相似的元素经由不同语境的演绎,却是截然不同的观感。对艺术家来说,他们“基于自己的经验的思考、立场与出发点”选择语言,而观者同样有他们的经验的思考、立场与出发点,两者产生共鸣,才是真正的发现和赋予,才是大众走近艺术的通途。

  当代优秀艺术作品将他们的舞台不断拓宽,其实给了观者全方位接触的机会。这算不算是“艺术不用看”的另类解读?当我们身临其境,为灯光、声浪,乃至其中映照出的自己驻足,是否触到了当代艺术的橄榄枝,找到了自己的语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