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刘英团
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就听不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变得寂静无声了。美国卓越的博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名著《寂静的春天》里指出:“环境恶化使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一个死寂的春天。”
现实是严峻的,它就像旷野中的一声呐喊。《寂静的春天》以寓言开头:“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去。到处是死亡的阴影,农夫述说着他们家人的疾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的病人中出现的新疾病感到困惑……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一个寂静的春天。”蕾切尔用大量的事实,向人们讲述,生态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物种的消失也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她还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其中,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人们自己制造出的魔鬼,反而最难识别。”蕾切尔认为,“与人类被核战争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人类的环境已经被惊人的潜在的有害物质全部污染了,这些有害物质残留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穿透胚胎细胞,破坏或者改变了原来所特有的遗传物质。”正如行为科学的奠基人乔治·埃尔顿·梅奥博士所言,“为了生和死,(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寻求新的科技手段来遏制这种植物或那种动物的技术方法;代之的是,我们需要关于动物繁殖和它们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知识;这样做将可以促使建立稳定的平衡,并且封锁住虫灾爆发的力量和新的入侵。”
在《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通过对化学药品洒向农田、树林、河流、街道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是如何通过化学制剂破坏生命之网,最后造成物种的大量死亡和人类自身受到严重威胁的后果。所以,她在论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时,更强调人类的责任原理:“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如果科技成果的应用使许多人受益,而且对他人不造成损害,对生命和自然环境不造成损害,它就是符合道德;如果它不仅使一些人受益,同时对他人或对生命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那么就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对这种行为加以约束。”《寂静的春天》出版之初,从环境污染中获利的人纷纷抵制蕾切尔和她的书,直到今天,仍会听到一些谩骂。但是,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却证实了《寂静的春天》中的论题是正确的,也正因为蕾切尔对人类及未来环境发展的预见性,才催生了环境科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问题仅靠发明一些新的治理措施、关闭一些污染源或发布一些新法令,是难以彻底解决的,它的解决植根于更深层的人类社会改革中,包括对经济目标和民众意识的根本变革,包括人类数千年发展的基石——人类中心主义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