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胜友:用笔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张雪娇 徐平 编辑:王嫣 2016-09-22 12:50:06
时刻新闻
—分享—

张胜友近照 徐平 摄

  8月17日,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作家、出版家张胜友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手中接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

  这一画面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传到了千家万户。中央文史研究馆是党和政府为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而设立的、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机构。受聘者都是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对于受聘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很高礼遇的褒奖。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称号不仅是一种荣誉,更肩负一份责任。”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张胜友如是说。

  年近古稀的张胜友性格十分随和,语速快而清晰,时不时挥舞着大幅度的手势,一句“我的人生与改革开放同命运”,道出了他30多年文学探索之路的不平凡。

  文学写作与时代同步

  就像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样,文学之路对于张胜友来说可谓是平坦顺遂。“自打拿起笔杆子的那一天起,我手中的笔再也没有放下过。”

  1982年,张胜友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光明日报》当记者。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同时用手中的笔表达着自己对改革开放的思考,记录着经济变革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刚参加工作时,恰逢中国启动文艺体制改革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作为《光明日报》记者,张胜友马不停蹄地采写了《文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记沈阳张桂兰家庭剧团》《一包就灵——改革带来了新希望》等一篇篇讴歌改革、反映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长篇通讯。

  改革开放初期,各个阶层不同人物在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人们想要通过更多案例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1984年,张胜友写出了《迢迢征途难——赵燕侠纪事》《你展示时代,展示自己》《从泥土里站起来的人——余守春纪事》等多篇通讯和报告文学,传递出对现实的关注,对国家发展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追随时代的发展脉络,1987年,张胜友与胡平合作了《世界大串联——中国出国潮纪实》,1990年,又写出《人口:魔方世界》等反思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

  张胜友写出的每一篇报告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将人物命运放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去把握、审视的,往往引发社会大众的警醒与思考。“如果说我的写作有什么变化,那就是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不同阶段,我的写作方向有所侧重。我的写作始终与改革开放同步。”张胜友说。

  开创出版业改革先河

  业界对张胜友的评价,除了“金牌记者”“报告文学作家”,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称号“出版业改革家”。

  1993年12月,张胜友离开记者岗位,临危受命出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面对出版社当时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的局面,他带领全体员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年左右时间,不仅还清了360万元外债,还上缴了80万元利润。

  1995年9月,张胜友调任作家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当时作家出版社年图书发行总码洋仅为1200万元,然而到2004年,当张胜友辞去作家出版社社长一职时,年发行总码洋已飙升至1.8亿元,增长了14倍。

  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称张胜友为“出版大鳄”“出版业改革家”,从而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作家社旋风”。

  回忆两家出版社改革的场景,张胜友说,当时出版社处于亏损状态,不改革就没有活路,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改革的总目标是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改革的思路是“宏观管住,微观搞活”,改革的路径是“编辑部和发行部两个轮子一齐转”。

  “我明白,改革是对立统一的系统工程,既要打破旧的平衡,又要建立新的平衡,必须把出版社全体员工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共识,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张胜友主张领导者或经营者要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时时思考普通员工需要什么待遇、广大读者期待什么样的图书等。

  政论片脚本新天地

  说起第一次执笔撰写电视政论片脚本,张胜友说,其实是有些“被迫”成分在里边的。当时中宣部领导直接给光明日报社领导打电话说,借调张胜友到中央电视台抗洪抢险纪录片剧组撰写文学脚本。那段时间里,张胜友白天在报社上班,晚上到剧组撰稿。最终,经过21个昼夜奋战,张胜友同步完成了报告文学《力挽狂澜——中国抗击1991年特大洪灾纪实》和电视纪录片脚本《力挽狂澜——1991抗洪交响曲》。

  “反响之强烈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还获得了当年全国抗洪救灾征文作品特等奖。”张胜友坦言。

  之后,在改革开放多个重要历史关头,张胜友都通过重大题材影视政论作品予以精彩呈现,与改革同行,引发社会巨大反响。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他先后创作了《十年潮》和献礼片《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脚本;

  ——2008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他创作了献礼片《风帆起珠江》脚本;

  ——2009年,他为纪念古田会议80周年创作了献礼片《古田会议》脚本;

  ——2011年,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创办30周年,他创作了献礼片《风从大海来——献给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脚本;

  ——2014年,他创作了阐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脚本……

  在张胜友看来,从散文、报告文学转向影视政论片脚本写作,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

  将改革题材继续写下去

  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张胜友给记者讲述着他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一段段经历,仿佛在讲述一部人生纪录片。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与变革如画面一般,在记者眼前回放着。

  说起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张胜友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送达国务院领导,以后所做的每一项研究、所写的每一份报告都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发展负责。”

  对于外界比较关心的,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下一阶段的关注点是什么,张胜友说:“在坚持文学写作的同时,我会尽快适应新角色,更多地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争取多提出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出版业唯销售码洋的现状,张胜友认为,图书出版业以内容为王,所以一定要坚守社会效益这一底线和生命线,永远将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多出精品图书,叫响出版社的品牌;同时也要在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多出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畅销书。

  作为一个常年耕耘在新闻出版业的人,他在写作的同时,还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他已经连续担任4届“书香三八”读书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他告诉记者:“全民阅读活动,除了引导人们阅读,还要引导人们读好书。”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张胜友更愿意称自己是一朵爬山的云。“其实,改革和文学创作就如爬山一样,爬山就一定要爬到山顶,但是爬山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所以我会把爬上山顶的理想分散到每一步的努力上。”张胜友如是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