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征:永不磨灭的记忆》篇目2: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天——遵义会议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6-10-28 13:56:18
时刻新闻
—分享—

  1935年1月9日清晨,红军队伍在百姓的迎接下进入遵义城。当天下午,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骑着马,风尘仆仆、精神抖擞地随红军队伍进城。连日大雨中的行军让战士们一身泥泞,在进城之前,红军官兵们特意在城外的小河边洗了脸。

  遵义,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有5万多人口。贵州自然条件本就不佳,加之地方军阀的盘剥,百姓生活极为穷苦。红军自到贵州以来,对人民秋毫无犯,所以进城那天,全市百姓奔走相告,兴高采烈,鸣放鞭炮,欢迎红军。

  遵义城街道两旁人山人海,百姓们举着红旗,高喊着“欢迎红军”的口号,争相一睹“朱毛”的风采。贵州人民一直把朱德和毛泽东看作一个人。

  进城后,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一起住进黔军旅长易怀之的公馆。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人住在黔军师长柏辉章的私宅里,这间屋宅也被用作红军总司令部和军委作战局的办公点。博古和李德被分别安排在柏辉章公馆附近的两个小院子中。

  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开会的地点在柏辉章公馆。这是一栋别致的二层四坡顶拱形结构的楼房。会议在二楼的一个房间举行,房间面积不大,有一个带镜子的橱柜,两面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户,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煤油灯。房间的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些茶杯、茶碗以及当地产的粗糙糖块。桌子周围有一些木椅、藤椅和长凳子,天气寒冷,屋中还生了一盆炭火。

  15日晚上7点多,与会者陆续到来,房间顿时显得拥挤起来,尤其是王稼祥被担架抬进来的时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参加遵义会议的有20人。据伍修权回忆,参加会议者分别是:政治局委员博古、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和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和凯丰(即何克全),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参会者还包括军团级干部: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五军团的政委李卓然因战事开会后才到。还有《红星报》主编邓小平,在会议中邓小平被选为党中央秘书长。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伍修权(翻译)列席会议。

  屋子正中坐着三个人,在历时三天的会议里,他们始终坐在那里。一个是会议主持人,即26岁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博古,另外两个是毛泽东与周恩来。

  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就红军的下一步行动做出决策;二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个议题没有产生争论,很快就达成了决议:根据目前严峻的敌情,遵义已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中央红军应该迅速北上,于川南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第二个议题却引发了一次真正的政治交锋。

  关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和教训,首先由博古和周恩来分别做“主报告”和“副报告”,两个报告总结了自1933年博古和李德进入中央苏区后,红军在军事上逐渐陷于被动的原因和教训。但是,两个报告在观点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博古的报告强调的是“敌人过分的强大”,虽然涉及了自己“在军事路线上所犯的错误”,但开脱和辩解的成分很大,最后的结论是“战略上是正确的,错误是执行中的错误”;周恩来的报告强调的主要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并做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

  第三个发言的是张闻天。张闻天尖锐地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战略战术,不利用福建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兵变的时机,及不顾敌情机械地坚持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等错误。张闻天引用了大量斯大林语录,详细批驳了将红军的损失归结于敌人过于强大的说法。

  张闻天的发言让博古感到震惊。因为对博古的批评就是对李德的批评,而之前从没有人如此激烈地批评“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会议休息的时候,博古和李德心情抑郁。

  第二天的会议上,毛泽东做了近两个小时的发言。毛泽东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国情到军情,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到《水浒传》中洪教头与林冲的一场打架;从“丝毫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的“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狂热和革命的急性病”,到“保守主义”“逃跑主义”“拼命主义”,毛泽东的讲话出口成章、深入浅出、诙谐幽默,让与会者特别是军团指挥员们开怀大笑。

  此时,坐在房间角落里的李德,尽管听不懂中文,但从与会者的表情和笑声中知道毛泽东的发言很受欢迎。

  毛泽东天马行空般的发言最后落在李德的军事指挥上:“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一画,限定时间打,当然打不好。”

  随后,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王稼祥的发言很短,但很有分量:“支持毛泽东的观点,建议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朱德说:“有什么本钱,就打什么仗。没有本钱,打什么洋仗?”

  会议的气氛虽然很严肃,但大家的发言还是以理为重。而时任共青团总书记凯丰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不满。当王稼祥明确地提出让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的时候,凯丰忍不住插话说,博古的报告是正确的,毛泽东的指责是偏激的。军事指挥上,李德在莫斯科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而毛泽东“只会看看《孙子兵法》,翻翻《三国演义》”。毛泽东当时就反驳说:“你读过《孙子兵法》吗?几章几篇?为什么我们不能学学我们的老祖宗?”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会后,常委进行了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任总书记,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开了三天,这三天,后来被称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天”。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解决了党和红军所面临的最紧迫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长征:永不磨灭的记忆》简介

  作者:熊杏林 主编

  出版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相关链接:《长征:永不磨灭的记忆》:再现历史 铭记时代记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