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艺观察|传统经典如何走进当代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编辑:王嫣 2016-11-08 10:46:22
时刻新闻
—分享—

  关于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和了解。76%的人被调查者认为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传统经典的代表,少数访谈者提到要加上道家和佛家经典。关于对传统经典的阅读,我们重点调查了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和钱穆先生推荐的“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7本国学书《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的阅读情况。所有被调查者中,无一位通读过四书五经和7本国学书;100%的被调查者读过《论语》的部分段落,但通读过《论语》的不到3%,通读过《孟子》的只有3位。虽然我们的调查地点在王阳明的故乡宁波,但千余位被调查者中知道《传习录》的仍不足20位,而阅读过的只有4位;知道《近思录》的更少,只有5位,而阅读过的只有1位。

  我们还调查了对去年中韩两国最高领导人谈到的几部传统经典的知晓和阅读情况。其中知道《孔子家语》的有90多位,但绝大多数是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推荐《孔子家语通解》才知道的。阅读过被韩国总统朴槿惠称为“生命灯塔”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的,不到20位,其中一部分也是在朴槿惠总统推荐之后才知道和阅读的。

  被调查者知晓和阅读情况较好的是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所有被访谈者都能背诵出一两句唐诗宋词,97%的被调查者知道中国四大小说名著。但完整地阅读过四大名著中几部或一部的不到20%,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电视剧了解了四大名著。另外,超过30%的被访谈者知道和阅读过《菜根谭》,27%的人翻阅过与《易经》相关的书,63%的人能说出三十六计中的一个或几个。由此可知,与世俗生活的联系程度对经典的公众影响力有很大关系。

  让传统经典走进课堂

  其实,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开始,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态度和了解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总体来说,当代中国人对传统经典普遍缺乏深入、全面的阅读和了解。尤其近十几年来逐步泛滥的读图、读屏的浅阅读之风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专注、静心读经典渐渐成为一种奢求。但如前所述,要让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必须想办法让传统经典真正走进当代生活。

  第一,要深化教育改革,为传统经典走进当代生活奠定教育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几次语文教育改革,传统经典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深化改革的空间依然巨大。例如,内地中小学课文和中高考中的古典诗文所占比例基本在30%以下,而台湾地区一般占到60%以上。在台湾,“四书”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高中三年,学生每周都至少有一小时学习“四书”课程。再有,西方特别是美国大学大都高度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一个美国大学生四年本科所阅读的经典原著一般都有上百本。而反观我国内地高校,仅有的一门以阅读文学经典为主的人文必修课《大学语文》也普遍面临被压缩课时乃至被取消的境况,绝大多数大学生四年本科阅读的经典原著只有个位数,部分学生甚至为零。一些导读传统经典的选修课常常因为选修人数不足而取消。年轻时代是人精神成长的关键期,这时阅读的东西往往终生难忘。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师们都有青少年时代熟读、背诵传统经典的经历。只有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把构成文明源头和文化支柱的传统经典牢记心中,未来的文化创新才会根深叶茂、枝干参天。

  今年三月,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小学到大学,全面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希望指导纲要能为传统经典教育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让阅读由“浅”入“深”

  第二,要正确引导“浅阅读”,由“浅”入“深”,让浅阅读成为大众与经典的桥梁。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浅阅读畅行的时代。碎片化、跳跃性、扫描式的浅阅读,能够带给人海量的信息;读图、读屏的浅阅读,能为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短暂的休闲和歇息。但只靠浅阅读又的确难以领会传统经典的深意和韵味;浅阅读不能代替手不释卷、反复玩味的深阅读。但要求一般大众一下就对经典原著进行深阅读,又显然不现实。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深入研究中华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庄子说》《老子说》《漫画大学》《漫画中庸》等漫画作品,让全世界亿万人借其漫画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引导无数人进一步阅读了经典原著。从当年的“百家讲坛”到当下的“成语大赛”“成语英雄”,大众化的影像节目都引发了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原著的热情。全媒体时代为创作多样化的阅读样式提供了巨大空间,要在研究清楚中华经典所体现的深沉精神追求和突出优势的基础上,把经典的内容和精神转化为适合浅阅读的动漫、图画、影像、故事等形式,让大众通过这些形式一步步认识经典、亲近经典、阅读经典、了解经典,让传统经典以多彩缤纷的样式走进当代生活。

  第三,要培育探讨问题之风,引导大家把现实问题与传统经典联系起来。笔者在从事文化经典导读课的过程中发现,把现实问题与传统经典联系起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例如:在《论语》导读课上,笔者以“孔子与偷羊”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体系与当代司法理念的区别,以“孔子鄙弃劳动技能”引导学生思考人文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等等,对推动学生读《论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处于形成发展之中,有不少根本性的社会和人生问题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经典多是关于人生、社会根本问题的,其所以历久不衰,就在于它所论述的问题为各个时代所共有,其观点也常具有永恒的、核心的价值。要抓住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这样一个关键历史阶段,引导全社会理性思考、深入探讨各种人生、社会根本问题。在此过程中,把现实问题与传统经典联系起来,也与域外文化经典联系起来,激发大家到经典中获取丰厚滋养,找到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在此基础上建设不负于伟大传统的、更加辉煌灿烂的当代文明。

  总之,要让传统经典走进当代生活,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之,创新传播形式,由“浅”入“深”引导之,积极培育研讨问题之风激发之。走进当代生活的传统经典会成为活的经典,成为催生创新的伟大力量,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