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阿忆:不只是八卦,更重要的是态度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田超 编辑:李子璇 2016-11-12 09:51:19
时刻新闻
—分享—

  真实的冰心是什么样的?翦伯赞为什么自杀?王国维一生过得为何如此纠结?这些都会从阿忆的新书《忆闻》中找到答案。如果你以为这是本八卦民国大师的书,那就错了,通过阿忆的轻松讲述,这些人物变得有温度起来,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达一种看待历史的态度。近日,阿忆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专访,谈到了他的新书和对当下互联网视频脱口秀的看法。

  《忆闻》写了什么?

  有温度地讲述历史人物

  “周培源夫妇,男的长得又好看,身材又高大,女的又是美女,所以他们是当年清华一道亮丽的风景。曹禺是清华研究生,他后来跟周培源的女儿说,当年你妈你爸在校园里一出现,我们这些学生就后面跟着看,羡慕啊,偶像剧啊。”这是书中阿忆写北大校长周培源的一段话,在名气上远不如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前辈。

  如果读过这篇《周培源:这辈子不是我追求的》,就会对这位理工科出身的校长感兴趣起来。他除了长得帅,乒乓球打得好,在研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以及流体力学方面贡献很大,跟海森堡和爱因斯坦都有过接触。从他身上也能看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总是感觉,我们这些拿着政府奖学金,亦即人民的钱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人,在中国有个责任要尽。但是归国尽责,却有着说不出的苦闷。”

  对于大家熟悉的冰心,阿忆在书中还写道:“我们一般说到冰心,都会认为她是一个非常非常慈祥的女人,她写儿童文学,想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其实跟冰心接触的朋友都知道,她是一个冷若冰霜的人。”对于那段有名的冰心与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公案,阿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既不仰视避讳,也不哗众取宠,而是呈现出有温度的历史人物。

  另外,《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真相》《朱光潜:学术界的傅作义》《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她》等文章,也会颠覆读者对这些民国大师的固有印象。阿忆对记者说,《忆闻》系列都有一个主旨或态度,“比如对一件事我们是这么认为的,但实际上是一种成见、偏见。每个系列都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告诉你真实的历史不是那样的,北大清华这个系列也是遵照这个主旨。说一些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但我会告诉你,好多细节都是不对的。”

  之所以这样去做,阿忆感觉我们中国人对一些历史的误解太多,常识很差。“我说的这种常识不单是历史的,还有科学的、生活的各方面的。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很差,这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是我们在文化传承方面很差,这几个差的方面综合在一起,就造成了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偏差。”

  最欣赏哪些大师?

  敢于在社会上发声的知识分子

  书中谈到的这些北大、清华大师,阿忆最喜欢哪位?“总体来说我都挺喜欢,即使我说不太喜欢冰心,也是在喜欢她的基础上,说了一些别人不知道的她的一些缺点。另外,周培源校长我很喜欢,还有里面提到的清华国学院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几个老师,我都挺喜欢。喜欢周培源是因为,他除了是专业学科领域的权威,还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

  相比于专业领域的建树,阿忆更推崇这些大师站出来在社会上发声。“我有一种成见,如果只躲在自己学科里面,不对社会发表意见的话,这样的人是自私的。因为在社会上发表意见,总会遇到一些麻烦,而这些人明知道会遇到一些麻烦,还会压抑不住地去说出来。”

  而在全书中,阿忆最喜欢的人物是侯仁之:“我们常说往事越千年,多数东西都随着时间而流逝。我特别喜欢那种努力把流逝的东西留住的人,而且是奋力留住的人。”他觉得,或许是因为与梁思成比起来,侯仁之是晚辈,所以大家对他的研究和认识还很不够。

  如何看待高晓松的脱口秀?

  改变受众对电视栏目的印象

  《忆闻》原本是阿忆与朋友创办的自媒体视频脱口秀栏目,书的内容大多出自这个系列。最近整个团队转型在做《博物派》,除了阿忆主讲外,还邀请了纪连海、孔庆东、张鸣、贺卫方等各高校名师走出学校,在世界各地讲解人文历史、地理博物。从传统的电视台主持人,到创办自媒体视频节目,阿忆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聊到高晓松,阿忆说前两天还有人问他高晓松出的那些书,像《晓说》《鱼羊野史》值不值得买?“我就是说里面的细节错误比较多,但他的主旨是不错的,细节错误难免。我觉得一个人的讲述,主旨是不错的就值得推崇。至于那些细节,也许我认为是对的,他认为是错的,这无所谓可以探讨,我挺喜欢他的。”

  阿忆还有一个身份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也曾担任央视、凤凰卫视多档栏目的主持人。如何从行业角度看待高晓松的视频脱口秀受欢迎?阿忆说:“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他所讲的事情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包括我们知道的一些事情,他的解读也是全新的,像西安事变等。”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没有互联网视频之前,我们看的电视栏目都是模范式的,先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模式。而互联网视频给了我们知识分子一个空间,尽管它的点击量比网上烂俗的栏目要差,但是有一小批人喜欢,能让它活着。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像高晓松他们看到以后就填补上了。因为他是第一个填补人,他的点击量高于本该有的真实水平。另外,高晓松有各种头衔,是音乐人、编剧和导演,但我们第一次发现这个人这么能侃,这对受众来说是一种意外。”阿忆跟高晓松算是比较熟悉的朋友,也知道他在饭桌上特能侃,“但是他能侃到这种程度,我真是有点意外。对网友来说,他所讲的新知的东西能占到四分之三,这就很会吸引人了。”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