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光宇
儿时听大人讲过一个长舌头鬼的故事。说长沙某地有个秀才,夜晚在家读书,一只长舌头鬼趴在他家天窗上,将长舌顺窗垂下,垂涎三米,一直粘到他的书桌上,情形万分恐怖。秀才见此,冷静提笔,在长舌头鬼的长舌上写下一个“山”字,一时间,此字展现神威,若一座山的千钧之力,便压住了长舌。长舌头鬼被“山”压得无法脱身,只得颤巍巍地求饶,秀才轻轻一笑,提笔在“山”字下面又加了一个“山”字,两山叠加是“出”,长舌头鬼的长舌这才得以出来。
大人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是让我们不要小看了文字的力量,促我们多识字、多积累,明白知识是有神力的,关键时刻,能为自己化解危机。这虽是个志怪类的小故事,但其包含的一字千钧的道理,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印证的。
中国字“还”是个多音字,读“还钱”时念“huan”,读“还需努力”时念“hai”。说张三还5万元钱给李四,李四写的凭据为“张三还欠款5万元”。张三以为还了钱没事了,不料没多久,李四又要张三还钱,张三拿出凭据,李四狡诈地说:这上面写的是你还欠我5万元呢。张三急得满身是嘴也说不清,弄得自己欠的5万元,还了也白还。试想,当初如他要求在凭据上“张三还欠款5万元”的“还”字前,加上一个“归”字,组成“归还”一词,李四就捣不了鬼了,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一字千钧。文字的严谨,让对方没有可乘之机,每每是捍卫国家、个人权利与尊严的保障。
字是词句的基础,若一种无形的“装备”,智慧地运用起来,能树立一个人不平凡的形象。当年孙中山先生留学回国,欲求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在名片上写“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官居高位、威风八面的张之洞,看过名片后很不高兴,便写了“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的字帖给孙中山,孙中山发现这是一副傲气十足的对联上联,微微一笑,不动声色地对出“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的下联。张之洞不由大吃一惊,深感来人不凡,急命门官大开中门,迎接这位将文字运用出千钧之力的读书人。
儿子上初三时,我去参加家长会,印象深的是他的班主任郑老师在正事说完之后,附带说了几句话,她说:还是要多读书,虽然以后读书多的可能还没有读书少的挣钱多,但还是要多读书!这位老师虽未详说为何要多读书,不过稍加琢磨便可知,读书带给人的软实力,是金钱无法达到的。回首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有许多读书少的人变了富豪,但“富而不贵是种痛”的现象也比比皆是,金钱的积累使人富,知识的积累则使人贵,有家财与有才华的境界不同,这也是读书少的富豪们为何注重下一代读书的原因。
一字千钧,文字里面裹挟着风雷,可以震慑鬼怪,予人恒定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