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货币大师》篇目3:不懂经济学的总统不是一个好“司机”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李子璇 2016-11-30 10:52:21
时刻新闻
—分享—

  罗斯福总统从一开始就言明了他的经济主张,并一以贯之地予以遵循。目睹了总统签署批准全国银行歇业休假公告指令的全过程后,美联储首席法律顾问怀亚特不得不承认,“罗斯福总统似乎完全明白金融体系运作的机制”。

  而在上任伊始,罗斯福总统对货币政策的一系列主张便引起了不少经济界人士的关注,他们不禁纷纷猜测总统对经济问题独到的见解究竟从何而来。一些学者认为,罗斯福总统是从他的顾问们那里获取了必要的货币理论知识,而后通过个人对这些知识的消化理解,将相关理论付诸实践。在总统所发表的有关经济政策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部分理论;另外,总统顾问乔治·沃伦(George Warren)和詹姆斯·哈维·罗杰斯(James Harvey Rogers)的经济主张也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其关于购买力水平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凯恩斯理论的影子。

  虽然罗斯福的批评者总是诋毁其不懂经济运行的机制,但其实罗斯福总统早在青年时代就修习过经济学专业的知识。在用三年的时间修完了哈佛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后,经导师推荐,罗斯福又在研究生期间学习了历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在此期间,他还学习了美国经济发展史、美国铁路经济学、公司治理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

  在罗斯福的学生时代,经济学教授们都在反复强调遵守金本位制的重要性,但罗斯福却选择跳出这一思维局限,对货币制度有了自己的认识。“我在大学里上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课程,”据他后来回忆,“可是我所学到的知识却都是错误的。”罗斯福总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成年后,他一直密切关注经济学领域内理论学说的最新发展,并在大萧条爆发之前就掌握了货币理论方面的前沿学术思想。20世纪20年代末,他对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褚凡特·福斯特(William Trufant Foster)和维德·卡钦斯基(Waddill Catchings)的学术主张产生了浓厚兴趣。二人的研究揭示了货币政策在避免经济危机爆发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建议政府通过扩大支出的方式,提高社会总需求,以提振实体经济发展。可以说,这一经济主张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通货膨胀固然存在恶性循环,但比它更可怕的是通货紧缩带来的严重社会经济危害。”福斯特和卡钦斯基在1928年共同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写道:“社会需要的是可以被国家经济政策引领的有计划性的经济繁荣。”

  在罗斯福担任纽约州州长期间,正值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带来最沉重打击的时期。彼时,他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乔治·沃伦和欧文·费雪的货币学说上。二人的研究解释了维持稳定的美元购买力水平的重要性,但这一目标无法在当时的金本位制下实现。

  1932年,作为总统候选人的罗斯福将诸多经济学领域内的专家招揽进自己的顾问团队,其中就包括经济学家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Rexford Tugwell)。也正是特格韦尔将费雪引荐给了罗斯福,而罗斯福也采纳了费雪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建议。当然,罗斯福从来都不只信一家之言,他一向善于从广泛的建言中选择对政策决策最有益的内容。

  事实上,罗斯福旨在通过货币制度改革实现双重目标:国内经济复苏与国际安全局势稳定。1936年9月,趁美国步入经济复苏的轨道之际,美国政府开始把视线转向国外,美国与英、法两国签署了一项“三国货币协定”。在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灵活性不受干扰的前提下,该协定约定了三国货币间的汇率水平。此外,美、英、法三方还承诺将通过合作维持三国各自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正如时任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所言,该协定彰显了罗斯福本人的外交政策主张。三国货币协定的签订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协定的缔结令美、英、法三国联合起来,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早期的基础。

  当时,纳粹德国利用操纵贸易和货币价值的手段攫取了巨额财富,并用这笔财富为其扩充军备埋单。不仅如此,该协定还为1944年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数年后,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会议上,经济上的共同繁荣取代汇率稳定成为缔造战后和平的共同目标。在上任后第一年末,罗斯福总统让美国人民重拾了对美元的信心;而在他整个总统任期的最后阶段,这份对美元的信心已在各国人民中间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新政”的成功得益于罗斯福总统在其12年的任期内始终坚持施行透明、连续的货币政策。可能在公众看来,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复苏计划中最显著的成果是一系列公共事业的开展。然而,“新政”中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与政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越了“文明庙宇”中其他支柱的贡献。

  虽然,“以工代赈”的救济计划确实为失业的美国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设立的工赈机构为成千上万的失业者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领取了政府薪水的工人们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大批桥梁、堤坝、高速公路以及校舍。但相关学术研究表明,相对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这笔财政开支无异于杯水车薪。

  正是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当时货币制度所采取的果断变革,终结了“黄金为王”的时代,为国际货币体系掀开了一页崭新篇章。

  即便财政政策的效用并不足以提振经济,不可否认的是在罗斯福总统任内,美国经济的确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甚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经济快速发展在“二战”期间也并未受到太大干扰。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即便罗斯福的财政政策无法拉动经济摆脱衰退的泥潭,但是他的货币政策却做到了这一点。到了1945年,一个崭新的、更为灵活的货币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取代了僵化的“金本位”制,其为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保留了足够空间。在这个新时代里,货币政策制定者们有权适时适度地调节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目的。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