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董桥的细节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萍波 编辑:王嫣 2016-12-02 09:49:35
时刻新闻
—分享—

  曹萍波

  去年收到朋友寄来的几本书,董桥的海豚版皮质精装本,我竟断断续续从去年看到了今年。总在十分不如意时才舍得取出来看看,也不用做记号,翻到哪里就读哪里。董桥的书就像个大园林,随便翻哪一处矮墙进去,皆可误入花深处。

  其实我曾有很多年不读董桥。最开始看他的文字时,还是豆蔻少女,只记得他字里行间十足的英伦范儿。但是说真的,太过甜太过腻,他在书里勾勒的风花雪月,虽然极力收集起了人世间的好花好雨水,然而不能避免地,也临照了多少捉襟见肘的后来人。所以我总觉着,董桥的书,更适合少年人读。少年人才会相信,那些高门大院里,一个人的命运可以那样圆满,那样明艳,从而对这个世界生出更多的希望。

  尽管如此,我仍旧是太喜欢董桥的细节描写。这种感觉,就像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它们都是实实在在有画面感的文字。画面感常常是判断文字好坏的依据,对文字而言,是所谓“标格既成,神采自发”,如同杜甫、李白、王维的诗,曹雪芹的《红楼梦》,它们之所以好,之所以传诵千古,都因为它们是可以看见的。苏轼似乎早就领悟了,才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画”,说的不就是“看”么?文字能“看”,不就是有画面感么?我常想,如果把纪录片的界定范围扩大,董先生笔下,未尝不是一部优雅贵族生活的“纪录片”,而韩少功笔下,则是一部当代乡村风物的“纪录片”了吧。

  画面感这个东西,就来自于细节,董桥的文字局部都很精致,所以容易被人记住。细节这个东西好在哪里,我总是说不明道不白,只知好的细节描写,能让人毛骨悚然,如春夜里的雪化,如秋晨时的霜凝,是从肌肤表层直渗透到心里头,一个接着一个的寒颤。这种感觉,就像我有一个朋友,虽然很多年不见了,但我一直记得他。因为他跟我说过的一个故事。他外公生前是开渡船的,有一年给外公扫墓,他外婆见旁边有给故人烧汽车,可他们家也没准备,而且就算烧了没准儿也不会开。于是外婆一声令下,全家都趴在地上折纸船。

  唔,许多年里,我都记得他说的这个细节。我们的人生太重太长了,有时候没法不狷介不凉薄,以卸下不必要的人事继续前行。许多的人都终要戴着混不可辨的脸谱,如脱轨卫星般,消失在命运的宇宙黑暗中。到最后,我们会彻底忘了他们的脸。只有那些带着闪闪发光的细节的人,他们像一颗痣,像一道疤,像一块纹身,会永远地镂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那么记住旧书也如记住故人吧,我们终将陌生如初,唯一能记住的,无非一点微小细节。像谷川峻太郎的那句诗——“死是未知之物/未知之物没有细节/这一点像诗/死和诗都常常概括出生命/而活着的人/比起概括/却更喜爱神秘的细节。”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