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马蔺草相当普遍。
土道边,沟渠旁,水井跟前儿,水磨房,菜园儿……非常容易得见。
无人看,无人管,天姿粲然。
春天来了,田野刚返地气,旧草中就钻出尖尖嫩芽。清明节上坟归来,大人孩子沿路都会看它两眼。
六月里,是它花期。花苞跟随着花梃一起往上长,长够高度,花就开了。花形像一只小小鸟,轻盈灵巧,跳跃在梃儿上。蓝幽幽花色配以灵巧造型,仿佛一个眨着眼睛、怀着善意的精灵,看着特别入眼,感化心胸。
乡下孩子跟它有天生缘分,把它当成了一个能跟自己玩的小姑娘,愿意揪它的花儿,扯它的叶儿。马蔺花的花身较长,将花屁股衔入口,能吹出哨音,自然使男孩子又添一层兴奋。常常见小小子儿们一人揪一朵马蔺花,当口哨,边跑边吹。“唧儿唧儿”响着,光脚丫趟得旱土道扬起一绺儿飞烟。
马蔺花开罢,仍无妨少儿乐趣。他们专会自己找乐。此际马蔺叶已经长得很长了,便以叶子做游戏。这个游戏,男女小孩儿都可以参加。玩什么呢?玩“编马蔺垛”。具体玩法为这样:选一个凉快场地一同坐下,手上都有马蔺,各自编。拣两根马蔺叶打底,分别朝四个方向,然后对折,一次次叠压,反复折,反复压;到了叶梢,最后一次从第一个缝里穿过去,便成为了一个方垛形。如果还想加高,就接着续叶子,只要有耐心,垛高随着用量长,编二尺高也能成。玩这个游戏,小男孩儿一般比不过女孩儿,男孩子编着编着就跑神了,或者干脆就去逮蜗牛。让蜗牛往胳膊上爬,看它腹下留下的湿印儿在臂上慢慢延长,念叨歌谣:“牛儿牛儿耕地来,爬巴儿爬巴儿送饭来,什么饭?鸡蛋打卤过水面。什么碗?猪槽子。什么筷子?柳条子。你一碗我一碗,急得小六儿干瞪眼!”其中的“小六儿”,可根据自己编排,指向谁都可以。有小小子儿搅局,这个游戏时间也长不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乡还盛行一种专适合小学生女孩儿的游戏——“跳皮筋儿”。玩法为:一边站立一个女孩儿,手中拉一根橡皮筋儿,将皮筋儿拉直,高度在膝盖以下;另有女孩儿排队,按顺序进场,她站在皮筋绳儿中间,两腿夹着皮筋儿,分别以腿腕勾碰皮筋儿,行舞蹈跳跃。跳皮筋女孩儿活泼尽显,同时在跳跃中唱诵有关“马蔺”的儿歌,具体语句为:“小皮球儿,香蕉梨,马蔺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循环往复,且歌且跳。在跳的过程中,如果踩了皮筋儿,就算输,就退下场,轮到下一个女孩儿……
马蔺在儿童眼中、手中,俱为游戏之物,它真正用途,显示在了大人们手上。
马蔺叶儿细长,有韧性,用它捆东西最合适。菜园里黄瓜秧吐须儿以后,该顺架爬了,最好的绑绳儿就是马蔺。一块菜田的黄瓜架上常间隔放着小捆儿马蔺,菜把式会看明黄瓜要爬架,随时抽出马蔺绳儿给绑上。该割韭菜、摘豆角了,将韭菜、长豆角捆成把儿,也要用到马蔺。马蔺不怕沾露水,越湿它绑得越有劲儿。凡大片园田,园子库房里必备马蔺。
在妇人手中,马蔺是用来绑粽子的。端午节到来,已有了新鲜苇叶,而马蔺长得还不够长度,绑粽子只能用去年晒干的。家家女人就在前一日将马蔺浸入水盆,使它恢复韧性。粽子煮熟,需要很长时间,可无论耗时多久,马蔺绳儿煮不烂,而且吃粽子抠开马蔺绳儿,很不容易。用苇叶包和用马蔺捆的粽子,甜甜黏黏的糯米吃在嘴里,有一股荷塘的清香味道。如果没有了苇叶和马蔺,人吃粽子不会那么向往。这味道,有马蔺的气韵在。
马蔺叶与黄花儿叶仿佛,但黄花儿叶没马蔺长;兰花类也如是,不但长度赶不上,而且跟黄花儿叶似的,易折断。马蔺不属于兰花科,却也有叫“马莲”或“马兰”的。
只几十年光景,遍地成为了新农村,而与农民相伴多年的马蔺却从田间消失了,成为了靠人回忆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