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丝路经纬世界史的一部巨著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郝耀华 编辑:王嫣 2016-12-21 13:45:18
时刻新闻
—分享—

《丝绸之路》,彼得·弗兰科潘 著,邵旭东、孙芳 译,读客图书出品

  文/郝耀华(新华社高级编辑)

  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经邵旭东等翻译家的倾心“孵化”,将精美的中译本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在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三周年之际,推出这部煌煌译著,可谓“好雨知时节”。

  通读该书之后,我再次阅读了译后记。第一译者邵旭东先生是美籍华人,他有许多傲人的社会身份和学术成果,曾翻译过多种欧美学者的史学著作。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摆渡人”。选择翻译此书,便可见其良苦用心。

  邵先生认为,《丝绸之路》在同类著述中另辟一境,最鲜明的特点是聚焦东方文明,搭建了“以路说史”的独特架构。全书二十五章,始于“4000年前的丝路”,止于续加的“新丝路”的“压轴文字”。读后,感觉译者的评价正中肯綮,我深以为然。如果要提炼出一个这部书的关键词来,就是“沟通”二字。世界本是一个多元体,一部世界史就是多元文明的发展史、交往史。《丝绸之路》将西人治史的惯常视点,移向东方,并用多线条的路径描述了多彩的世界,其意亦在“沟通”不同的文明。

  “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是实现“五通”;而实现其中的“民心相通”,赖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在跨境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中,中国倡导“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原则。坚持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与相互鉴赏,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理想的境界应该是:你用你的眼睛欣赏我的美丽,我用我的心灵感受你的真诚。需要指出的是,《丝绸之路》中译本的问世,也是新丝路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收获。

  彼得·弗兰科潘坐拥剑桥大学等学术机构山垒海叠般的文献资料,其引经据典,所著信息量甚大、来源颇广。对译者而言,要臻于信雅达的境界,是一个艰辛而充满挑战的文字工程。结果,他们不负众望,活儿干得很漂亮。作为一个有着“丝路情结”的中国读者,我不仅要向作者,也要向译者致敬!

  彼得·弗兰科潘的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俗讲历史”,写得生动流畅,让普通读者读来无碍。这本书不仅在西方的英国颇为热销,在东方的印度也很走俏;其中译本甫一面世也成了畅销书。如果你想愉悦地了解世界历史,了解丝绸之路的过去与现在,了解西方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妨读一读《丝绸之路》。

  若问世界的中心在哪里?一定会有多种答案。在书中,彼得·弗兰科潘质疑了“地中海”是地球中心的说法。我在新创作的《丝路赋》首节写到:“中国者,华夏文明之国。伫中区以玄览,共五方而协和。”实际上,所谓东西南北中,立脚点观察点不同而已。和谐世界重在五方协和,世界史应当聚焦那些生长着人类希望的地方。我在《丝路赋》结尾说:“ 天下之道也,利众邦而益兆民者,非丝路莫属!”建设新丝路的战略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美好的梦想,赋予古老丝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丝绸之路》的作者敏锐地认识到了丝路的历史价值和复兴丝路的现实意义,专门增写了有关新丝路建设的文字,以卒章显志;但这一部分尚处于“未完成态”,相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定会造福人类、彪炳历史的,期待有人会续写其更加辉煌的篇章。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