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袈裟》 李修文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日前,被誉为“中国村上春树”的李修文新作《山河袈裟》出版。作者接受采访时称:“《山河袈裟》我写了十年,是我的口供、笔录、悔过书,让我觉得脱胎换骨。”
作者的文字不以“阴郁艳丽诡异清冷”的风格来迎合当下读者们焦灼和空虚的精神困境,而是以“情同此心”的方式书写人性的绝望、惶恐与无奈,但最后总让人感受到柔软、希望和温暖,这样的文字用时下非常通俗的话来说,更见正能量。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吴波
十年后重回文坛
《山河袈裟》是一本有着极强阅读质感的散文集,讲述了一系列令人神伤的故事,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山河袈裟》这个意味深长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普通个体命运的关切,同时也传递那份从绝望和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淡定和气势。
李修文以小说出道,一鸣惊人,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年纪轻轻就当选了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但他在2002年先后出版《滴泪痣》和《捆绑上天堂》之后,很快沉寂了下来。其间,他除了出版过一部小说集,没有新作问世。
2017年伊始,李修文的首部散文集《山河袈裟》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他在自序中说:“收录在此书里的文字,大多手写于十年来奔忙的途中,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以上种种,是为我的山河。在这些地方,我总是忍不住写下它们,越写,就越热爱写,写下它们既是本能,也是近在眼前的自我拯救。十年了,通过写下它们,我总算彻底坐实了自己的命运: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
在《山河袈裟》里,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这些年面对写作、面对人生的举步维艰时,如何以一己之力迎头闯关,与山河困顿作战。
“我在汉语写作上是有野心的”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李修文的文字不可等闲看……他的文字苍凉而热烈,千回百转,渐迫人心,却原来,人心中有山河莽荡,有地久天长。”作家苏童说:“李修文有志于激发汉语之美,有志于成为汉语传统与当代生活之间的信使。”
何谓汉语之美?何谓汉语传统?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似乎有些难度。诗人舒婷曾用“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来形容汉语的魅力。阅读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就是这种感受。
李修文自己也毫不避讳:“我在汉语写作上是有野心的。”李修文口中的“野心”不是“狂妄”,而是对写作的一种敬畏和自信。“捍卫汉语传统,激活汉语之美”俨然成了李修文写作中不能僭越的“戒律”:“每一个词语必须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每一个句子必须浑然天成,读者读起来要有节奏感和韵律。”也正是李修文在文辞运用上独具匠心,读者才获得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盛宴。
回到人民,回到美
“人民”与“美”,这是两个崇高而又久违的词,对于当下人来说,它们已经变得陌生,但在李修文的笔下,人民与美却是他膜拜的两座神祇:“人民,我一边写作,一边在寻找和赞美这个久违的词。就是这个词,让我重新做人,长出了新的筋骨和关节。我也有一些篇章,关于旅行和诗歌,关于戏曲和白日梦……当我的写作陷入迟疑与停滞,真实的谋生成为近在眼前的遭遇,感谢它们,正是因为它们,我没有成为一个更糟糕的人,它们提醒着我:人生绝不应该向此时此地举手投降。”人民是谁?他们是:每天半夜里偷偷溜出病房看月亮的病危的孩子,想尽了法子来互相救济的囊中空空的陪护者们,因为被开除而在地铁里咽下了痛苦的房产经纪……
人民不是别人,人民是你和我的同伴们和亲人们、是你和我的汇集。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