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唱出心中的歌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曲 颂 编辑:李子璇 2017-01-08 09:42:37
时刻新闻
—分享—

  曲 颂

  “在偏僻得没有学校和书本的地方也有戏剧,戏剧是人民的历史,而中国传统戏剧则像宇宙一样丰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维特兰娜·谢洛娃微笑着说,“昆曲《牡丹亭》曾不止一次在俄罗斯上演,观众反应都非常好。这部戏曲中的爱情打破语言隔阂,直击观众心灵。”然而,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过去却一直没有俄语全译本,直到1976年,汉学家缅希科夫才翻译了其中的两个片段,为俄语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来管窥这部戏曲名著之美。

  对于迟迟未能出现的俄语全译本,谢洛娃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宇宙,随意抓出一个微小的点就可以深入钻研下去。俄罗斯汉学研究虽然成就显著,但终究不能涵盖中国文化的所有方面。“因为我们爱中国文化,在进行研究时要量力而行。面对一部优秀作品,我们会考问自己:‘我究竟有没有能力把它翻译好?’如果不能,宁愿不翻译也不愿去破坏它。”表达内容容易,传达诗意不易。因为深爱《牡丹亭》文字的秾丽纤巧,谢洛娃也没有“轻举妄动”,而她的老朋友李英男教授对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是翻译《牡丹亭》的最佳人选。

  2016年,人们纪念东西两位戏剧大师诞生400周年。谢洛娃对笔者说,生卒年月接近绝不是将这两位剧作家相提并论的根本原因。《牡丹亭》的精彩不仅限于“游园惊梦”,而汤显祖也不止有一部《牡丹亭》。

  在汤显祖生活的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经济比以往朝代更加发达。这样的经济背景一方面保证了戏曲这种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繁荣;另一方面让更多人从谋生的劳碌中脱离出来,自主思考人生,带来“心学”的繁荣。汤显祖深受“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影响,认为人的感受和感情应当处在与“道”“理”同等重要的地位。传说当时有一位名叫俞二娘的女子看了《牡丹亭》之后,感慨自己与杜丽娘命运相似,悲伤而死,可见汤显祖对“情”的捍卫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青年男女冲破禁锢、为爱而死的故事,汤显祖则比莎士比亚更迈进一步,“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谢洛娃说,除了“不在梅边在柳边”的爱情故事,《牡丹亭》里还有讽刺当时社会腐败等丰富内容。《紫钗记》中士子李益与歌妓霍小玉终成眷属的故事,体现了汤显祖对人格的尊重和对社会平等的追求。《邯郸记》中卢生历尽悲欢离合却发现只是黄粱一梦,这种“空”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南柯记》则带有“乌托邦”主义的色彩,在尘世中仕途不利的淳于棼在树下一梦中找到了一片理想的乐土。“树”在许多民族的文化中都是世界的中心,中国也有黄帝沿着建木往来天庭与人间的故事,蚁穴这个黑暗的意象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德”和宇宙。“梦”在哲学中是一种“异在”,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体验和追求。可以说,汤显祖通过“临川四梦”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也构建了一个完整、丰富的精神世界。

  谢洛娃生长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父亲曾经是一名歌剧演员,后来在热爱东方文化的母亲支持下进入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学习,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戏剧作为研究方向。当年的汉学大家多已作古,谢洛娃可谓当今俄罗斯汉学界研究中国戏曲的“独艳”。已经83岁高龄的她仍然笔耕不辍,正在写作一部关于中国戏剧美学观念的专著。“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意识不到,古典戏剧的美和智慧已经从自己生活中被剥夺。”在艰难的时刻,她也曾经自问,为什么要劳心劳力,续写这些读者寥寥的书。“但这是我心中的歌,不唱出来我会窒息。”2016年,李英男翻译的《牡丹亭》俄语全译本终于出版发行,谢洛娃希望更多年轻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看一看这出昆曲,发现中国古典戏剧这座园林依旧“春色如许”。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