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金中基 肖欣
通讯员 夏喜衡
几代领导人关注
《辞海》编撰出版
墨绿的封面,书页已有些发黄……镜头摇过1936年《辞海》第一版,定格于2016年通过国家验收的《大辞海》。
数秒画面,时光之履已跨过80个春秋。2016年12月29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报重磅消息:“习近平致信祝贺《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80岁的老《辞海》,成为新“网红”。
《辞海》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几代中国人案头的“无声老师”,被誉为“历史和时代的档案馆、大事记和里程碑”。
在这一辞书里程碑的起点刻度里,历史留下了一位湖南溆浦人的名字,他就是《辞海》第一版主编:舒新城。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的消息传出,在辞书出版界,特别在舒新城的家乡溆浦,人们感到无比自豪。
2017年1月3日,一场关于舒新城与故乡的座谈会在溆浦召开。与会专家说,一部《辞海》关乎中华读书人。几代领导人重视《辞海》编撰出版,更增加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是啊,《辞海》的编撰也曾惊动一代伟人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后,舒新城念念不忘对1936年版的《辞海》进行修订增补,但直到退休也未能如愿。推动《辞海》修订的,是此时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
舒新城与毛泽东同庚,在湖南一师同过事。
毛泽东算得上《辞海》的忠实读者。转战陕北,他箱子里只带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辞海》。1957年9月,毛泽东在上海接见舒新城,并对他提出的编辑《辞海》修订本和百科全书的建议当场表示“极为赞成”。毛泽东要舒新城“挂帅”。舒新城说,人手不够,经费有限,自己年纪又大了。毛泽东风趣地说:“自己干不了,儿子接着干。”
1959年春,66岁的舒新城任《辞海》编委会主编,吕叔湘、陈望道、夏征农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加入。编辑过程中,舒新城住院手术,仍坚持卧床审阅,出院后还多次带着干粮当午餐,到上海图书馆找参考资料。因过度劳累,他不得不再次住院,病情严重到实在不能执笔时,他嘱咐妻子代为记下《辞海》的修订意见。
1960年11月28日,为《辞海》耗尽最后心力、67岁的舒新城,魂归故乡。
54年后的2014年,舒新城纪念馆建设破土动工。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雪峰山麓,走进溆水岸边的四合小院,与人们一道缅怀这位著名的出版家。驻足在展厅里一幅幅当年的黑白照片前,仿佛那位着长衫戴眼镜的主编大人,还会从书堆中抬起头来说:编《辞海》,一点也马虎不得……
中华书局7次相邀
舒新城终于“出山”
舒新城的故乡在一个叫刘家渡的地方,青山绿水环绕。
1912年秋,19岁的舒新城为反抗包办婚姻,决意离家求学。此次出走,他在经济上与家庭断绝了关系,只好沿途靠卖字卖文糊口。到长沙后,他借得同族舒建勋的中学文凭,考入湖南高等师范。但不久他冒名考学之事被揭发,幸亏著名教育家、校长符定一慧眼识才,允许他继续上学,还让他恢复了本名。毕业后,他在长沙、南京、成都等地任教,并编著了教育书籍17种,计400万余字,成为当时教育界的“明星”。
也是在1912年,上海黄浦江边,26岁的年轻人陆费逵也干了件“大事”:开办了一家书业机构,并取了个响当当的名字:中华书局。陆费逵出手不凡,他推出的《中华新教科书》风行一时,日间摆出未晚即售,为书局获得巨大声誉与利润。
20世纪初,念熟了“之乎者也”的农耕古国,正迎来一个白话文兴起、各类新知识新名词“大爆炸”新时代。《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已远不适应时代所需。受英日字典的启发,陆费逵颇有“改良吾国字典为己任”的雄心。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主持6年的《中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历时8年编撰的古代汉语工具书《辞源》。陆费逵发现,《辞源》仍拘泥于古语旧词,深感大众更需要一本集中国单字、语词兼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辞典。他取“海纳百川”之意,将书名定为《辞海》。
但《辞海》出师不利,几位主编者接连离任。
1922年9月,陆费逵应邀去上海吴淞中学演讲,与在此任教的舒新城邂逅。两人都有终身不做官的意愿和教育救国的抱负,相见恨晚,陆费逵更将舒新城视为《辞海》主编的不二人选。其后数年间,他先后6次相邀,都因舒新城想投身教育实践而未能如愿。1928年春,陆费逵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第7次约舒新城“出山”,终得应允。曾采访过舒新城家人的溆浦武陵文化研究会何先培说,陆费逵对舒新城十分器重,他自己月薪只有220元(银元),而给舒新城月薪则是300元(银元),是当时文人的最高工资。
接手《辞海》编撰后,舒新城导入英文《韦氏大辞典》的收词标准和编写方法,删减旧词增加新词,并加注新式标点,突破了传统的编撰体例,堪称当时最先进的中国词典编撰方法。为了搜集新词,他随身带着笔记本,哪怕去酒店吃饭看到菜单上一个新词,都要赶紧记下来。
乃千秋万代之事
一点都马虎不得
“我国积弱,不能与强敌抗衡,敌污我之词不与之辩论,已属屈辱,而敌人强加我之事实亦默而不提,未免不尽人情。”
翻开《舒新城日记》影印本,他在1936年4月15日的日记里,特别记下一场关于《辞海》是否收录“塘沽协定”“上海事变”等词条的争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编撰《辞海》期间,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救亡图存的危急时刻。1932年上海 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遭日军飞机轰炸,所属的东方图书馆也被烧毁,46万册藏书化为灰烬。此等毁我中华文化的野蛮行径令舒新城十分愤慨。他坚持要把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塘沽协定”“上海事变”等收录于《辞海》。当有人再次提出还是不要收录这些可能得罪日本人的词条时,他严加驳斥:“辞海出版于今日,应是今日的东西,绝不能单说往事而不说今日之事,尤不能不提人人伤心之事。”
“为了一个‘猹’字,舒新城给鲁迅写信。”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邓宏顺说,“上世纪90年代,我读《鲁迅书信集》,读到鲁迅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先生的信,说《故乡》中的‘猹’字,是他根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一个字。原来,舒先生主编《辞海》时,手头资料查不出这个‘猹’字,特意致函问询。舒先生的严谨和鲁迅的坦诚,都让我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辞海》团队中,还有数位湖南人的身影:舒新城的得力助手、担任中华书局辞典部副部长的邵东人刘范猷;担任中华书局总公司理事等职的溆浦人武堉干……
1936年底,舒新城历8年时间主编的《辞海》终于问世,其新颖严谨的内容编排、忠于史实不惧日寇的精神气魄,立刻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据估算,从1936年到1949年,《辞海》的各种版本销量累计超过100万部。
溆浦武陵文化研究会会长舒新宇,曾于1982年采访了舒新城的夫人刘济群及儿子舒泽湖、舒泽池。舒泽湖说,父亲当年编辑《辞海》常常通宵达旦,为了一个词的准确解释,要翻阅几十本书,征求几十个人的意见,方才罢休。父亲说这是千秋万代的事,一点都马虎不得,千万不能去害人。
刘济群与舒新城在成都闹过一场师生倾城之恋。由于大作家李劼人的冒死相救,舒新城才得以逃过一劫,远走南京上海,仅靠鸿雁传书,终成眷属。两人仿照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将10年间的情书汇集出版,名为《十年书》。
在回忆舒新城的文章中,刘济群写道:“我们为了实现他生前的愿望,在他去世后不久,即将4大架书共两万多册图书,以及他生前所用的报刊、字画、碑帖等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至于他生前与毛主席、恽代英、田汉、张闻天等人的通信,也全部交给了上海图书馆保存。”
采访手记
不愧故乡山河
肖欣
溆浦刘家渡,是舒新城魂牵梦绕的故土。自1931年他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后,此生再未得见。他将家园深情倾注于《故乡》一书,此书也于1936年,即第一版《辞海》面世的那一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80年后回头再看故乡,这也许是一个颇有意味的注脚。
在新旧激烈冲突、民族危机深重的动荡时代,1915年动议的 《辞海》,因舒新城这位从雪峰山走出的湖南人领军主编,终在21年后得以功成。其敢为天下先之创新胆识,其倔强执着、坚守民族大义的精神风骨,从何而来?我们的目光,不能不投向那片2000多年前屈原被流放栖居于此而赋《离骚》的土地。那是他生命血脉的源头,是他的故乡。
千千万万个这样孕育了中国文化精英的故乡之组合,便是中国之大地厚土、山川江河。
80年皇皇巨著《辞海》,既是巍然而立的中华文化之“高峰”,亦成一片浩瀚的中华文化之海。它始于20世纪初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立足时代之需、民族之需的大胆创造力。由舒新城等第一代辞海人所奠定的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创新民族文化的思想,依然是这座高峰的峰顶之光。
千千万万个孕育这精神思想的故乡之融合,便是我们今天念兹在兹的民族文化自信力、原创力的根柢与源泉。
声音
《辞海》背后的文化自信
是我们最需要的
做了文化准备探寻舒新城成为舒新城的文化根源我特别关注舒新城让更多人认识这位了不起的湖南人很多人在自发研究舒新城把《辞海》精神发扬光大
我记得是读小学时,有一天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在他的书架上发现了《辞海》,厚厚的两大本。那时父亲特别忙,也没有跟我讲过《辞海》这部书是他编的,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父亲当时编《辞海》时是有风险的,很多人怕得罪日本人,但他不怕。后来日本人要他出来做事,他也称病不去。父亲对朋友特别讲情义,上世纪50年代修订《辞海》时,毛泽东跟父亲讲,如果人手少还可以用“右派”,父亲就把他的老同事、当时处境不好的刘范猷和他一家人都从湖南接到了上海,就住在我们家里。这是很不容易的。2016年12月29日晚,我坐在电视机前看了新闻联播,很激动,一晚上没怎么睡好。重要的不是一本辞书,而是《辞海》背后所凝聚的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精神,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
——舒新城之子、音乐家舒泽池
《辞海》为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
做了文化准备
雪峰山从地理上说非常偏僻,但这里出了陶澍、魏源、蔡锷、陈天华、向警予、沈从文、舒新城等杰出人物,我越深入了解,越对这片土地怀有敬畏之心。沈从文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溆浦,说溆浦在湘西文化中水准特别高,读书人特别多。他对舒新城也很敬佩。舒新城主编《辞海》的编辑思想和方法都开时代先河,很有创新意识,为中华民族进入近现代社会做了文化准备。农耕文明知识体系和工业革命知识体系之间有一堵墙,难以对话,中国要推进到现代社会需要拓展知识体系,需要有新的思维工具。当时《辞海》的出版,为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从文化上提供了新工具、新思维。我们常说解放思想,很重要的就是要有新的思维工具。在中国人的头脑里装入新工具,对于中国走向世界大有好处。
——吉首大学教授张建永
探寻舒新城成为舒新城的文化根源
我小时候家里就有《辞海》。父亲告诉我,这是我们溆浦人舒新城编的。为什么舒新城会成为舒新城?我们要探究其文化的根源。两年前怀化市雪峰文化研究会成立,我就大力提倡要研究舒新城,搜集了不少文史资料。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舒新城日记》,一共34册500多万字,一套要几万块,我买了3套给大家做研究资料。中华书局出了一本《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里面收录了蔡元培、梁启超、徐悲鸿等很多名人与舒先生的书信,我也买了很多册。去年12月29日,上海举办了《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新年上班第一天,我们就召开了“舒新城与故乡”座谈会,这是第一个在舒新城家乡举办的纪念会,有重要的乡土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还会做更多的实事,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他,研究他,这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怀化市雪峰文化研究会会长、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董事长陈黎明
我特别关注舒新城
前几年正月里,我在旧书摊上发现舒新城的《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厚厚三大本,洋洋百万字,是全面了解近代教育状况的难得好书!我花了20元买回,真是开年见喜。我特别关注舒新城。2014年我专程去拜访舒先生的故居,当时故居已被大火烧掉了正屋,岌岌可危。所幸很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年底故居就动工修复,这是有文化意义的好事。
—— 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邓宏顺
让更多人认识这位了不起的湖南人
上海辞书出版社前身是中华书局编辑所,舒新城一直担任所长。1982年,我去上海采访了当时出版社的包社长。他说舒先生不仅主编了《辞海》,还是中国推广电化教育的第一人,中国进行艺术摄影的第一人,中国引进道尔顿制的第一人,中国研究教育学的第一人。我准备写一部舒新城传记,让更多人认识这位了不起的湖南人。
—— 溆浦武陵文化研究会会长舒新宇
很多人在自发研究舒新城
2016年6月,为筹建舒新城纪念馆,我去上海查询相关资料,很有感触,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自发地研究他。舒先生15岁起便坚持每天写日记,出版的《舒新城日记》是影印本,字迹比较难辨认。我们去了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位老编辑家里,他80多岁了,还在一字一句地研读舒先生的日记。在上海一家电视台,我们找到了一段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一·二八事变后,舒先生带着摄影机记录的当时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壮举。这段资料也是研究者们在旧货市场淘来的。舒先生依然活在人们心中。
—— 溆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健康
把《辞海》精神发扬光大
舒新城是令人崇敬的出版家。家乡人们非常怀念他。县里决定建设舒新城纪念馆。征地5亩,投入200万元,在舒新城故居原址上建设的舒新城纪念馆,目前已经竣工,搜集、整理、挖掘文物资料工作正在进行中。深圳的溆浦老乡,听说要建舒新城纪念馆,几天时间就捐赠了几十万元。《辞海》是一座文化宝库。溆浦作为舒新城的家乡,我们要把《辞海》精神发扬光大。——溆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生礼
(肖欣 整理)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由溆浦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