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今画鸡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牟建平 编辑:李子璇 2017-02-01 10:27:58
时刻新闻
—分享—

  牟建平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之为“五德之禽”。西汉初期韩婴《韩诗外传》有云:“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在明代以前,画家们大多纵情于山水画。自明代始,画家画鸡与咏鸡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明四家”之一的唐伯虎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咏鸡的诗:“血染冠头锦作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可以想见当时咏鸡与画鸡成为一种时尚。

  明代画家沈周最爱画鸡,他画的《芙蓉雄鸡图》,运用简练的勾勒,淡雅的设色,将一只雄鸡刻画得活灵活现。他在画中题诗:“百斗不一挫,高鸣人尽惊。忠臣与孝子,夜半候雄声。”颂扬了鸡好斗不败的“勇德”。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沈周水墨《鸡》,题诗“突弁峩峩血染成,雄姿独擅斗芳名。五更唤起曈昽日,孝子忠臣候尔鸣。”着意刻画了鸡的勇猛好斗的品性,在技法上开创了中国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河。

  徐悲鸿画的《风雨鸡鸣图》,不是普通画家画的公鸡打鸣,他于1937年画的《风雨鸡鸣图》,在抗日的特殊年代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他在画上题写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题句引自《诗经》。在画中徐悲鸿画了一只在风雨交加中站在巨石上引吭高啼的雄鸡,发出救亡的呐喊。这幅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

  齐白石一生画了近百幅鸡。他画鸡侧重表现鸡的“仁德”。齐白石发挥了他的超人理解力,《他日相呼》上两只小雏鸡在争食,但齐白石题上“他日相呼”,画外之意就是雏鸡现在尚小,互相争食,但等长大了就会有食相呼,对小雏鸡寄予了美好的期望。齐白石画过多幅《他日相呼》的作品,可见他对鸡“见食相呼”的仁德非常欣赏,借以警示世人“做人不要吃独食”。

  在近代画家中,陈大羽以画鸡最为著称。他画的鸡怒目圆睁,一副桀骜不驯、气势凌人的样子,尤其夸张了鸡的头和爪,给人一种力量感。齐白石赞之:“下笔沉雄,陈生过我。”陈大羽画鸡与前人不一样,他着力刻画鸡的武德,表现鸡的勇猛。陈大羽采取近景特写手法,是一种艺术的夸张技法。

  当代画家赵梅林画鸡题材也很丰富,他画鸡常画《双冠图》,将鸡与鸡冠花画在一起,有冠上加冠、冠冠相映之意,表现了鸡的“文德”。新时代下,画家对鸡的“文德”添加了新的内涵,不再是传统的“官上加官”,而是新时代新境界。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