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鸡有“五德”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焦裕生 编辑:李子璇 2017-02-02 09:42:57
时刻新闻
—分享—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中,“鸡”一直是吉祥好运的象征。西汉前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韩婴在总结了前人对鸡的咏叹之后,再加上个人对鸡的独特理解,总结出鸡有“五德”之说,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

  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写道,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拒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头戴冠者,文也。”雄鸡昂首挺立,头上高耸着火红鲜艳的鸡冠,极为壮观漂亮。“冠”与“官”谐音,“文”的意思是礼。古人以冠冕堂皇为礼,含有升迁腾达的寓意。

  “足搏拒者,武也。”古人解释说:“止戈为武”。“武”泛指干戈军旅之事,指能制止战争。鸡拥有劲健的利爪,是天生的武器,可起到保护自身、威慑来犯之敌的作用。

  “敌在前敢斗者,勇也。”雄鸡作为善斗的勇士,它的气魄和英姿,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更是文人墨客诗、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东汉曹植在《斗鸡篇》中写道:“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把雄鸡勇猛无敌的英姿刻画得生动传神、淋漓尽致。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画家徐悲鸿曾创作一幅令人精神振奋的《雨中鸡鸣》。画中一只大公鸡骄傲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在雨中昂首挺胸,引吭高歌。以此来感召有血气的青年,不畏强敌,挺身而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见食相呼者,仁也。”在动物中,鸡家族之间的挚爱,堪称楷模。母鸡对自己的一群子女关怀备至,常常是叼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咕咕咕” 叫着看着鸡崽吃食。每当遇到外界的惊扰,老母鸡总是四处奔逐,把一只只小鸡崽聚拢到一起,用自己宽大的翅膀护卫着儿女们不被侵害。其仁爱之心,于此可见一斑。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人们经常用这一名言来激励自己和他人爱护好下一代,教育好下一代。

  “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雄鸡司晨,守夜有时,因而古代帝王以“鸡为侯”。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阴晴雨雪,鸡都守信报晓,从未有丝毫的懈怠。《诗经·风雨》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晚唐诗人李频写道:“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在暗常先觉,临晨即自鸣。”赞扬的就是鸡的守信、准时的美德。“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俗语的由来,就是因为鸡有勤奋、准确、守纪律、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是很多人鞭策自己发奋自励的座右铭,甚至代代传承,历久不衰。雄鸡报晓,又预示着光明和胜利。毛泽东同志那脍炙人口的名句“一唱雄鸡天下白”,就形象地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豪迈气概,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扬眉吐气之情。

  正因为鸡集文、武、勇、仁、信之“五德”为一身,是可信赖的“五德之禽”,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从古到今,鸡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所称颂。(焦裕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