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扬之水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09月版
佛教艺术虽然是一个独特的艺术类别,但其中的一器一物,无不与本土的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息息相关,它记录着中西交流过程中的演变及之所以演变的种种信息,且在此演变的过程中参与和缔造社会风貌。
“敦煌艺术名物研究”,它的重心不是佛教艺术,而是佛教艺术移植过程中接纳它的土壤、这片土壤上面的物质文化,此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接纳来自殊方异域的各种事物。
这里所做的关于佛教艺术名物的考证,限定于汉译佛经。理想的目标,是回到译经者的时代,找寻译经者在选择与佛经对应的名词之际,眼中看到的社会生活图景。也因此所谓“名物考证”,乃力求从佛经中的器物名称里发现与之对应的图像,进而发现图像的设计来源,图像的“行走”以及“行走”所经之地而一路不断添加的情节。
“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木犀二绝句》,此借来拟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变经历。所谓“半点”,相对言,是少,也可以说它从未成为主流,更未能动摇中土之“体”。然而就绝对数量而言,此“半点”却也颇有可观。“西风”吹过,每每留下痕迹,只是很快即为“东风”之强势所“化”,最终是“东风染得千红紫”,此际则已难辨外来痕迹了。
(文为《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