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宇
湖南文化,或称“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支地域文化,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是一件十分艰难而又颇具意义的事情。伍新福研究员老骥伏枥,不畏艰难,历数年之功,于80高龄推出的洋洋82万余字的《湖南文化史》一书,为系统研究这一地域文化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堪称研究湖湘文化史的一部力作。
该书全面系统,采用通史章节体例,按时代和朝代发展顺序,设置八大章。一、二章自数十万年前湖南最初的人类文化遗迹至秦统一全国,主要记述湖南地域文化最初的源头,阐明湖湘文化的源远。三至七章,起自秦汉,迄于清王朝中期之鸦片战争前,系统记述湖南地域文化在古代的兴起、发展和盛衰沿革的全过程,全面介绍湖南古代各民族在各文化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并阐明湖南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特质和精神,及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八章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该章记述了湖南近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全书章节环环相扣,自成一体。
与目前出版的有关地域文化史著作相比,该书具有自己的突出特点。比如,该书将湖南文化的源头,上溯到“史前”的原始时代与先秦时代,对湖南远古农耕稻作文化、宗教文化、祭祀文化的溯源与记述,颇具特色,突破了以往“文化史”的一般框架和范畴。又如,在记述晚清湖南文化的演变时,不再按中国近代史传统划分时期,而是依据不同内容和不同领域来记述湖南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在传统文化各领域外,特加设“近代思潮”一节,集中介绍与阐述湖南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有关理论观念的形成、发展与嬗变的情况,还增设了报刊、图书出版和书局、戏剧与戏班等近代兴起的文化产业,从而更能全面反映湖南近代文化发展的新特征。
湖南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湖南文化是一体多元的多层面文化。该书重点阐述以汉民族为主要载体的湖南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尽可能发掘和介绍土家、苗、瑶、侗等湖南各土著少数民族的文化,并着力搜集记述民间和社会大众的各类文化事业和在文化领域的创作与传承成就,诸如各民族间的口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信仰崇拜、社会生活习俗、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内容,使该书在内容覆盖面上较以往有关文化史更加广泛。而为该书所选配的近百幅珍贵文物图片,则更加丰富了书的内涵,增加了书的文化价值。
该书广征博引,在资料引征方面,作者在广泛查阅、搜集运用各类历史文献资料的同时,大量收集和使用了各种文物考古资料、口碑资料,参阅了有关未刊稿,并对有关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甄别。凡书中所采用的资料,均经作者精慎考辨和诠释。对过去存在的某些误解、含混不清或有矛盾之处,均一一加以厘清,并阐发了作者个人的一些创见。比如,经作者考证,“潇湘”一词,最初是谓湘江之水特别清澈,是古人对湘江的一种美誉,并非对湖南的一种地域性称呼;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习俗,最初是发端于东汉时的长沙人;南岳神庙,初始祭祀的是衡山的山岳之神,并非远古传说的祝融。诸如此类的考辨和论证,大大增加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当然,文化史的内容相当广博,且涉及多学科领域,要真正撰写好一部系统全面的地域文化史并不容易。作为首部湖南文化史,作者力求全面、丰富,但囿于资料的局限等种种原因,在某些方面难免有疏漏与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作者不遗余力推出的这部力作,仍不失为湖南文化史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值得向读者推荐。
(《湖南文化史》 伍新福 著 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