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黑白到彩色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赵海燕 编辑:李子璇 2017-02-24 10:04:26
时刻新闻
—分享—

  赵海燕

  小时候,住在长沙城南,当时书院路的南端。毛泽东青年时就学的省第一师范——前身为古老的城南书院,离我家只一里之遥。书院路的南端,被称为南站,现在人们为区别新的南站就喊老南站。家后面就是旧时的火车南站,有散煤在此中转,人们习惯说“南煤站”。

  所以关于城南的记忆,总带着煤尘的黑色。逢上卸煤时,天空一片黑雾,路过的自行车通通停下,等着黑雾散尽再走。雾霾相比之下无疑弱爆了。夏天傍晚,人们用抹布把凉席擦拭三遍以上,搓出来的水是墨黑的。

  书院路平行于湘江东岸,离江很近。在楼上,可以望见远处河西的岳麓山。那里才有最饱和的青葱色。江中央是橘子洲,我们家正对着橘子洲头。那时年年雨季一来,家人邻居念叨的就是水陆洲淹了没有。我们家里,在1998年也遭遇了“水漫金山”。

  书院路的北端连接着南门口——长沙人最原始意义的“城”里。南门口商铺鳞次栉比,繁华热闹。每次坐一路公交车转入书院路,顿觉画风突变,城里的花花绿绿唰地抖落,眼前俨然进入黑白世界。母亲对环境深有怨言,对邻居添置新家当的行为总是笑称“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有次电视台来采访,母亲对着摄像机生动描摹了煤炭窝的苦状,表达了一番期待拆迁的愿望。

  煤站后来搬迁了。色彩依然是灰暗陈旧的斑驳之色。彻底的翻新是在2008年之后了。旧城改造之风吹到了书院路,母亲的愿望实现了。马路拓宽了,一眼望去,车流如接天穹。旧平房被更替为现代化大厦。道旁种上了生机盎然的新植被,四季常披锦绣。带着女儿路过书院路,告诉她这是“妈妈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时,不由惊叹眼前已非旧时景物。

  不远的湘江风光带,从北向南依次有文津、脸谱广场和四羊方尊广场。曾经断裂的遥远文化,在重新拼接,传承;一些透鲜的色彩,蛰伏多时之后缓缓复苏。漫步长堤,浓阴匝地,江风拂面,身心皆融入自然。情侣们低语着相拥,慢慢走着,忍不得时光远走。孩子们守在沙池里,堆出白色的城堡。

  逢上周六,有时可以在岸边欣赏橘子洲上点放的焰火。火光腾空而起,划过天幕,拼尽力量怒放出一瞬间惊心动魄的烟花。火树银花映照着岸上的人们,脸上是烟花的金色光芒和内心迸发的狂喜。小时喜欢给我们小辈买花炮的父亲,现在总不辞辛苦地带着侄儿去江边观赏烟花。

  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的季节,登上橘洲。突然发现与橘洲的距离拉近了——小时来橘洲公园滑冰,需要乘1路公交到橘子洲大桥下,上桥步行一段才能到达;现在地铁轻松迅速地把人直接送到岛上。打量小岛,依然小巧,但不再是从前那个荒草萋萋的野炊地。经过装饰打扮,古老的橘洲青春焕发。小岛上有桃园、梅园、橘园,无论花海浪漫还是秋橘飘香,都能给人带来惊艳和惊喜。

  女儿和侄儿在草地上奔跑着放风筝。孩子们的笑声在阳光中格外清脆。眼前的画面色彩明丽,高调,满满的都是希望。行至洲头,东岸就是小时候生活过的南站,现在看到的是高挺时尚的大厦,只有江上偶尔驶过轮船的汽笛声会让人穿越。

  曾经的黑白照片,轻轻的渲染,色彩愈来愈丰满起来。女儿奔跑时与背景一道串起一帧帧彩照,这组彩照,也许可以命名为——幸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