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留存文化 好副刊成金字招牌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夏瑞虹 编辑:李子璇 2017-03-12 09:37:58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记者 夏瑞虹

  1925年11月,《晨报副刊》编辑徐志摩在积压的来稿中,发现了当时从湖南到北京的“北漂”文学青年沈从文的散文《市集》,特意写了一大段推荐语发表。在文坛享有盛名的徐志摩的赏识,为沈从文打开了文学的大门。

  昨日下午,著名学者、作家李辉携新书《副刊文丛》(第一辑)来到长沙,在市图书馆开讲“副刊情缘——徐志摩与沈从文的友谊”,畅谈文人与副刊的情缘。

  像沈从文遇到徐志摩,这样的幸运者在副刊史上不在少数。副刊是中文报纸的一个重要特色,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几乎所有文人都与报纸副刊有着密切关系。不计其数的名家从副刊起步,文学史上许多重要作品都先连载于副刊;副刊编辑与作者的种种过往,也书写出一段段难忘的友谊;鲜明的时代烙印,更使副刊成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媒介。

  如果把百年副刊的文章汇集成册,那该是何等壮观。

  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媒体,李辉先在《北京晚报》,后到《人民日报》,30多年,一直在副刊岗位上,具有“很深的副刊情结”。从2015年起,他起心动念,策划启动了这一浩瀚工程:携各大报纸副刊编辑、作家集体梳理编纂关于副刊的系列丛书。他们预计用10年时间,打通百年副刊史,包罗整个华语世界的副刊,出版几百种图书。他希望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今年1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副刊文丛》第一辑共13种(15册)面世了,它分为栏目和名家作品两个系列,汇编中文报纸副刊中的精品专栏文章,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各个领域。在第一辑里,有一本李辉编撰的《副刊面面观》,这是一部关于作家及副刊编辑等人与副刊之间的渊源与历史的书稿,同时也是一部为副刊作传的集萃性文集。该书稿收集汇编了既是著名文人又是编辑的孙伏园、萧乾、夏衍、冰心、沈从文、袁鹰、臧克家、张恨水、孙犁等的文章。

  为副刊立传,留存历史,留存文化

  长沙晚报(以下简称“长晚”):《副刊文丛》时间跨度从民国到当代,是想为副刊立传吗?

  李辉:对,这是为中国报纸副刊立传的一种形式。副刊是中文报纸最独特的门类。从《申报》开始有副刊,至今已有百年行程。纸媒最早进入读者群、引领潮流,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副刊培养了很多作家,而当时从事副刊编辑的都是著名的文人、作家,像孙伏园、臧克家、徐志摩、丁玲、梁实秋、郁达夫、沈从文、夏衍、萧乾等等,许多作家的经典作品最早也在副刊出现,如鲁迅的《阿Q正传》,冰心的短诗《繁星》《春水》,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家》等等。

  我做了30多年副刊编辑,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沈从文、吴祖光、柯灵、黄裳、袁鹰、郁风、冯亦代、姜德明……从不同时期的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别样风景。

  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以出版物的形式集中呈现,留存了副刊精华,也会成为研究报刊史、文学史的重要材料。如果不做成书,除非要搞研究,否则不会有读者去把几十年的报纸翻一遍。

  要有可读性、趣味性,理清不同受众

  长晚:这套丛书的编辑思路是怎样的?在选题上有哪些侧重?

  李辉:《副刊文丛》构想开始是这样的,从上世纪80年代副刊做起,再往前延伸,最后上溯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这次出版的第一辑15册,分两个系列,一个是副刊的特色栏目荟萃,栏目相对集中一个主题,方便阅读;另一个是副刊专栏作家、编辑的个人文集。这样能够大致体现副刊的历史面貌,提供一种不同于现在互联网碎片化的阅读。这套丛书不光限于国内,中文报纸在海外也很多,这一辑里就有美国的报纸副刊文章。

  第一辑出来后,我觉得可以把全国报纸打通,把年代也打通。譬如今年做的第二辑,将有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阿Q正传》,并有当时丁聪先生配的图;有1935年任《大公报》副刊编辑的萧乾组织发表的一批书评;有邓拓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的《燕山夜话》,这些名家作品的出现,是对《副刊文丛》的提升。又譬如《今晚报》上有一个关于网络新词汇的专栏,蛮有意思,今年可以出三本;浙江《嘉兴日报》一个副刊专栏,叫“名人之后”,这些都已经纳入第二辑的编辑中。今后期待有更多报纸加入进来。

  但是这套丛书不能把它弄成什么都往里装的容器,而是要更有可读性、更有趣味,每个主题相对集中,要理清不同的受众,这样才有意义。

  湖南是文化大省,报纸副刊也不错,听介绍,长沙晚报“橘洲副刊”已有60年历史,一定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期待能参与到《副刊文丛》的编辑中来。

  湖南的文学成就很大,我写得最多

  长晚:请谈谈您在编辑工作中,与湖南文人作家的交往。

  李辉:(笑)我和湖南关系很深。1月16日图书馆开馆的“橘洲讲坛”第一讲就是我来讲的。当时正好出了写湖南文人的新书《穿越洞庭,翻阅大书》。这本书的序言是钟叔河写的,书中我写了沈从文、黄永玉、沈荃、周扬、田汉、袁昌英、杜高、李泽厚、柳鸣九等湖南人。

  我还写过《传奇黄永玉》《沈从文与丁玲》《田汉画传:狂飙中落叶翻飞》《是是非非说周扬》等书;我编辑出版过不少湖南人写的书,譬如,女作家袁昌英女儿杨静远写母亲的书,学者朱正的书,龚育之、李锐的回忆录,朱健、彭燕郊的书等等。2002年,我担任总策划,拍摄了电视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长沙找的是市文联主席、作家何立伟。还有韩少功、钟叔河等人,我都与他们非常熟悉。

  湖南人的文学成就挺大的,譬如田汉,现在还没有充分认识他的价值,可以说,没有田汉就没有现代的话剧运动,我们应该好好挖掘。

  纸媒吸引读者,好副刊成了金字招牌

  长晚:新媒体语境中,报纸副刊面临挑战,您怎么看?

  李辉:新媒体的崛起,纸媒面临严峻挑战,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但是报纸不可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副刊的重要性更加体现了,因为报纸、电视的新闻性减弱了,报纸要吸引读者,一个好的副刊就成了金字招牌。

  然而,要做一个好的副刊,必须要有好的编辑和好的作者,这是两个大的支柱,它可以让副刊内容更加丰富,质量得到保证。

  阅读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抗拒的,副刊也要与时俱进,现在报纸副刊几乎都有了微信公众号,因此无论副刊减还是增,文章本身的分量还是最重要的,所刊文章更应注重原创、深度,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细读。

  作者简介

  李辉,著名人文学者、传记散文作家。有《巴金论稿》《萧乾传》《沈从文与丁玲》《是是非非说周扬》《田汉画传》等,《沧桑看云》《陈迹残影》等随笔集,《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等译著。随笔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1998年曾出版《李辉文集》(五卷本)。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