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修己安人——我读<论语>》篇目1:学而|学而时习之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7-03-15 09:00:47
时刻新闻
—分享—

  《论语》二十篇,《学而》为第一。《学而》中,学习做人为第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从这里入门。

  学而时习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说:同悦。愠:生气、恼怒、怨恨。君子:“君子”“小人”在先秦典籍中是一组很常见的关于人的词组。有的以地位之尊卑贵贱划分,而在孔子这里却偏重于以人格道德立论。在孔子的思想和语境中,君子是人格道德修养比较完美的人,是孔子理想化的人格化身,孔子不以“圣人”“贤人”自诩,却总以“君子”自期;小人,则相对于君子而言,是道德人格修养不够或有明显缺陷的人。这在以后的章节常常相对而出,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并且把学过的知识经常去温习、去践行、去运用,不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不理解自己,自己不怨恨、不恼怒,不正是有气度和修养的君子吗?”

  三句话,娓娓道来,连用反问,既平易从容,又语重心长,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每一个人。

  “学而时习之”,是讲做学问。学问不成事功难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习是人生第一要务,是一辈子的事。学习,要知行结合,“学而时习之”不只是学习后的温习、复习,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以践行。时,即经常、持久。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要停止,永不懈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讲做人的胸怀与气度。对朋友满腔热忱,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朋友远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当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不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这才是君子的气度。这方面的教导,在《论语》中有很多,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