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师江:再写“非比寻常中文系”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邓琼 编辑:李子璇 2017-03-19 13:52:32
时刻新闻
—分享—

  羊城晚报记者 邓琼

  2010年,作家李师江以北师大中文系为背景的作品《中文系》出版,以其幽默而深情的笔触风靡一时,在成长小说中独树一帜。近日,李师江的新作《非比寻常:中文系二》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文系》的续集,主要以主人公大学毕业后三年的生活为线索,将年轻人在工作、爱情、家庭三者间的思考与抉择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月,《非比寻常》新书发布会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李师江和文学同行及众多读者一起分享了有关年轻人青春记忆的这些年、那些事。

  毕业后三年是人生“不应期”

  《非比寻常》描述一个年轻人从象牙塔走入社会,在与学校完全不同的环境里,人情的浮泛、工作的琐细,即使是看似稳妥的体制工作,仍然会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带来无所适从与迷惘之感。

  李师江谈到他从大学毕业后回到福州的一个文化单位工作,心理落差很大,没有文化氛围,“这三年之中我都比较郁闷,觉得这种生活也不太适合我,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正是这样的契机促使他写了这部小说,“一种身体和精神挣扎的东西。”

  小说对文联、杂志社、报刊等文化单位进行了真实的描述,特定的工作氛围使主人公对待工作的态度漫不经心。在这种环境中,主人公是成长还是走向沉沦,还是逃离去追寻自己内心的非比寻常,是李师江想要着力探讨的。

  又一部有代表性的“私小说”

  1921年5月,郁达夫在旅日期间完成了自叙体小说《沉沦》的写作,发表后便在社会各界引起讨论。他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强调人物的率直、主观的感情世界,并以细致淋漓的抒情叙事描绘出人物的情感走向。《非比寻常》与《沉沦》一样,都是这类“自叙体”小说,且都是以作者亲身感受或原型来创作。

  与《沉沦》相比,虽然《非比寻常》中的场景置换到了21世纪,但作家仍然对此种心理有深刻的描摹。在这部小说中,中文系高材生“李师江”从名校毕业,踌躇满志地进入工作单位,无论是工作环境的压抑还是性的苦闷,处处都击打着主人公无处宣泄的青春热情,甚至他与一开始厌恶的女上司发生关系,都是在追求一种极致的小情小欲。正是在这种矛盾中,主人公自暴自弃,语言的乖张,性格上的懦弱、多疑、阴郁,导致其最后走向自我的蔑视与绝望。

  可以说,李师江的这部小说里继承了郁达夫的私小说体系中“大胆的自我暴露”、“重视人物心境的刻画”、“结构散文化”等特点,深情地描写了“我”的情欲、孤独、颓唐与自寻光明,是《沉沦》之后颇具代表性的私小说之一。

  对于《中文系》系列,李师江将其定位为爱情小说,“在我对爱情每有新的感悟时,便写一本”。几乎你能想得到的爱情模式都被人写过,那还有什么值得写的?李师江选择的就是“贴近自己的生命体验”。因此他表示,“这部小说的文字几乎紧贴了自己的发肤、情欲、孤独、绝望与梦幻,我认为这是爱情最细微的组成部分”,并希望近乎赤裸的真诚能不被误解到道德的尺度。

  小说中的“李师江”并非鄙人

  李师江同时又强调,小说是一门虚构的艺术,虽可能立足于真实的背景,但请勿对号入座。“具体而言,这本书是以我工作生活过的单位为背景,但是人物,请相信,那一定是我想象力的冒险,极端的虚构,虽然有可能有现实的蛛丝马迹引发的塑造基础。特别是,小说中的李师江,并非鄙人李师江”。

  李师江的小说中,既有长篇小说《逍遥游》《中文系》等放肆之作,又有《福寿春》等隐忍的乡土作品。在《非比寻常》自传性作品之后,他目前致力于悬疑罪案小说和民间神幻小说的创作,分别有《六个凶手》和《爷爷的鬼》等代表作品,被影视公司竞相抢购,正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非比寻常》2016年先在《当代》杂志发表,引发读者热烈讨论。其时陈忠实为《当代》杂志题写的“非比寻常”小说名,也就是现在的书名,不意成为其最后绝笔。这是文学的传承,也是给后进作家的鼓励。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