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旖旎奇瑰话张岱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肖伊绯 编辑:李子璇 2017-03-19 13:58:23
时刻新闻
—分享—

  肖伊绯

  张岱的文字,成为三百年间文房秘玩,并非偶然。从周作人到史景迁,无一不为其人其文所衷心折服,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成了可圈可点、可赞可叹的不朽徽章。晚明时代的语境与心境,仿佛尽择精要加诸张岱一身,三百年间流连其人其文者,无论是心神愉悦,还是思绪沉郁,皆可在张岱处觅得茶杯或酒杯,心中块垒与琴台,总能得到浇灌与共鸣。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却著述丰硕。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唯诗文雅玩无一不精。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晚明小品集大成”之誉。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后世大众读者也开始频频接触到张岱的小品文集,如《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无不令人耳目一新、为之绝倒。近20年间,张岱所著各类文集大量印行,蜂拥上市,为大众读者进一步了解其人其文提供了空前便利,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张岱生前著述繁多,散佚残损者亦多,其文赋诗词各类著述至今尚未能有“全集”面市。在这种情势之下,前期已有初步接触,希望深入研读、充分精读张岱的读者,又似乎已经到了“无书可读”的境地。

  还好,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岱诗文集(增订版)》(夏咸淳辑校),足以填补希望精读张岱者的这段“空白期”。在版本校勘、辑佚补订方面,该书可谓广览慎察、精益求精,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堪称“定本”的张岱文集。就以曾在清代印行的张岱诗文总集《琅嬛文集》为例,该书即以难得一见的手稿本、钞稿本、清刻本多种汇校,其中,手稿本中有60首诗从未刊行于世,此次辑入该书,为首度面世。此外,该书还增收张岱《和陶诗》44首,辑自上海博物馆所藏张岱手稿本。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手稿本还有清乾隆钞本流传,周作人曾见此本,并认为钞本书眉处的评语批注出自张岱好友王雨谦;而经过仔细察验张岱手稿本的笔迹,书眉评语应为张岱自评自题,这些历史信息不通过手稿本是无法获知与精确判定的。该书所采用的底本之精善、所汇校的版本之广博,由此也可见一斑。而《琅嬛文集》未收的佚诗佚文,明清人对张岱的记述、评论及相关书信,也一并收录。对重新认识张岱其人其文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在这些佚诗佚文中,晚明时代的旖旎风物,中年张岱的奇情逸志,无不横溢于字里行间,令人过目难忘。

  如《和陶诗》手稿本中的“和七月还江陵夜行途中”一首,张岱自题“(崇祯)癸酉八月游兰亭步彭泽前韵”。崇祯癸酉,即崇祯六年(1633),张岱时年37岁。这一年初秋,也正是大明王朝的多事之秋。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大败官军,势如破竹;而另一边,后金军队突袭旅顺得手,大明王朝的军政危机已步步惊魂,离帝国最终覆灭仅有10年了。此刻,张岱游兰亭,除了追慕前贤之外,感旧伤今之意,亦流露无遗。诗云:

  永和当日事,悉付与苍冥。惠风三月好,诸子一方情。林间无次叙,坐石尽披荆。曲水随鞵靸,幽兰遍地生。酒气通泉味,轻岚带月明。白云无意出,秋水上溪平。放浪形骸外,何心更远征。山前百亩秫,任我独耔耕。右军多感慨,尚为生死縈。修禊非吾意,犹争千古名。

  熟悉陶渊明诗文的读者,将陶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一首》的诗句,与张岱的和诗稍作比较,就可感知得到,这相距千年之遥的唱和,既有追慕前贤、文脉贯通的常态常情,又有家国跌宕之际的别样神髓。当年,张岱在这首诗的稿本书眉处,自评曰:“感慨系之,一笔抹杀。”这一自评的内涵丰富,但却无法细说、明说。“一笔抹杀”的究竟是什么,是魏晋风度、兰亭修禊的千古绝唱,还是陶渊明或官或闲的反复纠结,张岱没有明说,也不必细说。他此刻的感慨,是身处浮华、心系苍凉的人生况味,还是有心报国、无力远征的切身感受,也都没有十分明确纯粹的指归。但这种混融古今、似有还无的抒写,又确能触动魂灵、打动人心。“酒气通泉味,轻岚带月明”——这是张岱的活法与笔法,也正是其人其文的魅力所在罢。

  旖旎奇瑰话张岱,岂止浮华与苍凉。谨此上述佚诗一例,足见该书苦心辑录的众多佚诗佚文,对于研究张岱其人其文的助益与贡献。可以说,此书一经面世,那些曾深锁高阁、珍若拱璧的珍本秘笈,从此将不再是专业文士们的无上秘玩,也能为更多真心倾慕与研读中国古典文学者、希冀精读如张岱这样的奇人奇文者的大众读者们所共享同赏。仅此一点,功莫大焉。这样一部兼具收藏与阅读价值的好书,这样一部晚明诗文集中的精善校印之作,无疑是为读者们架设了一座通往晚明文学宝库的便捷可靠之桥梁。套用张岱在《寓山题咏》中咏赞“听止桥”的诗句,该书真真能让读者“向山知有路,肯在此淹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