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徐晖铭
文/任大猛
寒食清明就要到了。清明节饮食,相比其他传统节日要简单得多,这可能与“寒食节”禁火不做饭的传统食俗有关。
而在长沙,属于寒食清明的节日美食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牛肉煮馓:寒食美味一绝
馓子,在古代又称寒具、环饼,广泛流行于古代中国各地的寒食清明节。传统的长沙馓子在岁时节俗中最开始是在寒食前先油炸过,到了“禁火”的日子,这馓子依然又脆又香。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油炸馓子在长沙已不再限于寒食节食用,此时,坡子街火宫殿的油炸馓子已与南门口的结麻花,同样名扬长沙大街小巷。除咸、甜两味的炸馓之外,旧时,在火宫殿小贩张桂生手中,又发展出煮馓。老长沙曾流行于寒食的炸馓金黄酥脆,而火宫殿庙会中的煮馓更是味美色鲜,清香可口,在煮馓之上还盖上牛肉泥,称为长沙美食中的一绝,火宫殿八大名小吃之一。今年寒食清明时节,市民如对炸馓和煮馓有兴趣可以去火宫殿,也可徜徉在古潭街,在上黎家坡口寻找陈记饮食老店,每到下午这里还会认认真真油炸馓子。
蒿子粑粑:嫩蒿尖加夏枯草和地菜子
前几天的农历“三月三”,不少老长沙市民在家中纷纷食用“地菜子煮鸡蛋”来应节,其实长沙正宗的地菜子煮鸡蛋,除鸡蛋和地菜子两味主料外,还一定要添加数片生姜、几粒红枣、两颗枫球子。据说这样的地菜子蛋才在“三月三”能发挥最大的药食效果。
清明时节,长沙城中一些地方还有蒿子粑粑卖,其实在岳阳、益阳城乡均流行在清明时节食蒿子粑粑。至于常德一带则流行桐叶粑粑。
老长沙制作清明蒿子粑粑,要采用清嫩的蒿叶尖,更要把夏枯草、地菜子等植物与嫩蒿尖一齐捣碎,再与米粉和制,煎炸或蒸制成春天气味浓郁的蒿子粑粑。老长沙人认为,“清明吃了青,走路一身轻。”其实,除了蒿子粑粑或许具有一定药食效果外,只怕更与清明时节气温已经上升,大多数人已脱去厚重的冬天衣物相关呢。
嫩蕨菜:淘米水泡出,又脆又香
长沙“环城皆山”,清明时节,郊野山间,嫩蕨俯拾可得,在一些菜场也能看到郊野农民,挑着小担,售卖蕨菜。
讲究的长沙人,对蕨菜最爱用猪油配肉丝炒制。据说越是鲜嫩的蕨菜,越有土腥味,用沸水汆过,猪油炒过,肉丝拌之,不但再无土腥味,其芬芳气味里更显春天野菜的鲜香。
据长沙老班子讲,旧时清明前后的嫩蕨,老长沙人向来就称它为“清明菜”。过去长沙人食清明菜,常将水灵鲜嫩的蕨菜,择去其芽头不要,然后将嫩蕨菜浸泡在淘米水中,泡个三五天,以此去掉蕨菜上的黏液和泥腥味,再用开水一汆,切成小段,入锅爆炒,撒上油盐酱醋加辣椒,清明菜在老长沙人的舌尖最称美味,尤其蕨菜微露的那点清苦味,最好下酒。
清明甜酒:味甘色白,一年最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到春季,长沙城内肩挑担贩售卖小钵子甜酒者甚多,尤其以清明时节,长沙人最爱食用这类肩贩的小钵子甜酒,并认为清明时节所产的甜酒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
长沙人在清明时节做甜酒,要用最好的糯米,把它浸泡一星期,再将糯米淘洗干净,锅上蒸熟,铺凉后,置于甜酒小陶钵中,撒上酒曲,钵子中间作一圆空心,甜酒酿熟后,充溢小钵圆心,味甘色白,香味极其芬芳。这样的甜酒最宜在清明奉祀祖先,但竟有嗜酒者因饮用清明甜酒而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