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年回访 写出生命的阴影和光亮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肖复兴 编辑:王嫣 2017-04-01 10:17:53
时刻新闻
—分享—

  《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舒辉波 少年儿童出版社

  肖复兴

  我对书的腰封或封面、封底上印有一串名家联袂推荐的书,一般怀有警惕。舒辉波的《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就是在这样的警惕中进入最初阅读的,但是我很快被吸引,甚至被感动。作者书写的内容和姿态与一般儿童文学作者不尽相同,他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不幸的孩子,而且是将这些孩子从童年迈入青春期最关键时刻的成长经历,放进了十年之久的前后对比与变化之中。

  美国作家奥茨曾讲过,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在这样的时间长度中,才可以看出并写出一个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变化。这是克服人物单一、平面化的书写策略之一。同时,作者书写的这些在时间长河中成长的孩子的命运都是不幸的,这便和当前一些甜蜜蜜、闹腾腾的儿童文学拉开了距离。在《他是我的星辰》一文中,作者借那位患有自闭症的母亲说:“我希望你写下他们生命周遭的黑暗,因为这才是他们整个真实的世界。”

  作者很明晰这一点,在书的后记中,作者说,希望能够和这些孩子一起疼痛。他说得非常好。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一个人感到疼的时候他才长大了。这使得作者的笔有了向心力,使得这本书有了成长文学沉甸甸的分量。

  在这本书中,作者第二个书写的策略是将十年前后的采访过程不吝笔墨,详尽写出,将作者“我”第一人称的书写和被采访者与“我”的叙述交织在一起,无疑会增添文章的亲切感和在场感,但也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我以书中两篇文章为例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在《我要结婚了》一文中,将十年前对乡间留守儿童刘蓉的采访,和作者表妹雪莉的书写,构成两条平行线,穿插进行,写得很是流畅和灵动。但重点铺排的是十年前心里话的诉说和十年后两个孩子的结婚或婚后的场景。

  十年之中,作者对他们各的成长历程的书写较为薄弱,尤其是让人感到感人的细节比较少,更多的是过程。这样,重要情节的过程化和非重要采访的过程化,让文章有些失重,有些单薄,以至于文章后面所抒发的话外音“没有父母的陪伴,时间久了会生出青苔,心里就会多出自己都察觉不出的阴影”,都显得过于文学化,而欠一些质感的支撑。我想,这一点作者是明显感知的,因为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作者说希望写作不会只是触及表层。这一点很重要。

  《妈妈至今仍是我的泪点》一文,写在母亲病逝、父亲陌路的状况下,一个女孩子的坚强成长。文章全部采用了作者“我”与被采访者的双重对话,这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因为文章所有重要的情节和细节都必须通过对话来完成。在叙述中完成描写,对于作者是一个挑战。因为缺少了他人的旁证和补充,会缺失了客观、全面,深入地对一个孩子的书写。同时,又由于孩子的叙述是经过了作者的剪裁和加工,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加进作者自己的语言。比如说,妈妈每晚都要数自己攒下了多少药丸,“像是在数着她有限的时光”;说父亲“就连他迎面吹来的风,带给我他身上的气息,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样的长句都显得有些文学化了,让人觉得好是好,却多少有些失真。

  我希望这本书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曲”,我希望作者能够继续他的爱心与耐心。十年之后还能继续他的采访和书写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就像英国的那部著名的纪录片《56UP》一样,那部影片将几个人从七岁开始,每隔七年进行一次采访,一直到他们五十六岁。舒辉波也能够做到这样,每隔十年进行一次新的采访和书写,那将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延长线。

  “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一个又一个的十年,是这些孩子生命成长的长度,也是作者生命写作的深度和厚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