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左宗棠传信录》篇目1:左宗棠原名左宗樾?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7-04-05 09:20:10
时刻新闻
—分享—

  左宗棠原名左宗樾?

  左宗棠有两个哥哥,大哥左宗棫、二哥左宗植。照此推算,第三个孩子也就是左宗棠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左右结构、木字偏旁。

  为何左宗棠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的命名规律和两位哥哥不一样呢?

  2013年11月,笔者在北京采访了左宗棠第五代外孙梁小进先生。梁先生透露,左宗棠原名左宗樾。梁先生说,他所搜集到这方面的证据主要有两条:一是左宗棠父亲左观澜当年写给左宗棠的诗,上面就明确写到诗题左宗棫、左宗植、左宗樾;第二是他的外祖父左念恒(左宗棠之孙)曾说,父亲左孝宽(左宗棠的第二子)说过左宗棠原名叫左宗樾。当然,最权威的证据,应当是道光年间的左氏族谱。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这一族谱。

  左宗棠为何要改名呢?主要是为了赶考。明清科举考试主要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中进士者还有殿试)三级。院试及格,才算“进学”,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秀才。在院试之前,有两次预备考试: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根据《左宗棠年谱》:道光六年(1826)左宗棠年15岁“始应童试”,第二年五月即参加府试。童试是一个很含混的说法,它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从时间推断,1826年左宗棠参加的,应该是县试。《左宗棠年谱》对左宗棠参加府试的情况记载得十分详细,但没有对县试的成绩和经历作任何介绍——比如,左宗棠参加府试时,应试文章为长沙知府张锡谦所赏识,“已拟冠军,旋以某生年老,抑置公第二”;比如,因为母亲、父亲接连去世,左宗棠从道光七年十月起到道光十二年四月居丧,没有参加院试,最后通过捐资取得监生资格,参加道光十二年(1832)的湖南乡试。

  在参加乡试之前,左宗棠曾于道光十一年先后在贺熙龄(字蔗农)主办的城南书院、湖南巡抚吴荣光主办的湘水校经堂就读,因学业出色,“列第一者七次”,名字为吴荣光所熟知。道光十二年参加乡试时,左宗棠本未被录取,但因为当年为道光五十寿辰,道光皇帝施恩,增加当年乡试中举名额,命各省从未被录取的遗卷中搜罗优秀者。此时,副考官翰林院编修胡鉴因病去世,湖南当年乡试正考官、礼科掌印给事中徐法绩一人看了五千多份卷子,从中选出六份,左宗棠的卷子居首。按照当时的规定,考卷需经过同考官的阅看和推荐,主考官才能评判;同考官看完的卷子,主考官不再阅看。如今,徐法绩违反规则,重看遗卷,同考官心中自然不满。于是,当徐法绩让同考官推荐这六份卷子时,同考官不答应。直到徐法绩宣布了道光新谕旨,同考官才不得不勉为其难,当时的在场人员,都怀疑这六个人是徐法绩的关系户。等到打开封条宣布名字时,大家才知道六人中居首者就是左宗棠。当时在场负责监督的湖南巡抚吴荣光立即离座祝贺徐法绩选对了人。如此,才让众人打消了疑虑。三十七年后的1869年,已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特意为徐法绩撰写神道碑铭并序,以表达感激之情。

  这一年,左宗棠被录取为第十八名举人。

  也就是说,至少在道光十一年就读湘水校经堂期间,已经在使用左宗棠这个名字。只有这样,“左宗棠”这个名字才能为湖南巡抚吴荣光等人所知。由此推断,捐资为监生以参加乡试时,使用的也是左宗棠这个名字。

  童试的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中,左宗棠参加了县试和府试,县试成绩不详,府试得第二名,院试没参加。于是,并没有秀才资格的左宗棠,只好花钱买了监生,才得以有资格参加乡试。

  因此,如果左宗棠改名,应该有两种可能:

  一是在县试之后、府试之前。因为,按照规定,县试合格才能参加府试,府试合格才能参加院试。或许,他真的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因为县试成绩不佳,为了参加道光七年(1827)的府试,只好冒充有资格参加府试但年纪已大不会再参加考试的“左宗棠”之名,从此就一直沿用,左宗樾这个原名反而弃用了。

  在当时,借名考试的情况时常可见。2014年国庆节期间,笔者参观位于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的清末状元张謇故居。故居陈列中提到张謇曾借张育才之名参加考试,中秀才,并展出当年张謇用张育才之名参加考试的准考证,配予说明:“1868年,张謇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清末,祖上三代没有功名的称为‘冷籍’,因此张謇借如皋张氏学籍,以张育才之名应试,中秀才。”

  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出身“冷籍”者,没有学籍、没有应试资格,也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左宗棠的祖父为国子监生,父亲为县学廪生,应该不算“冷籍”,因此不属于没有应试资格而冒名的情形。

  不过,冒用别人之名去考试,所引发的后果也相当严重。张謇借如皋人张育才之名于十六岁考中了秀才,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要求得到一笔高昂的酬金。这一场诉讼延续了几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下来。幸而张謇的老师们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四处斡旋。当时的通州知州孙云锦也出面为他调解,将此事上报给江苏学政,继而上书礼部。直到张謇二十岁时,此案才算告终,礼部同意张謇重填履历,撤销控案,恢复通州原籍。

  因此,左宗棠一般不会采取此种方式。

  还有一种可能,即左宗棠因为守孝没有参加院试,没有获得秀才资格,因此花钱买了国子监监生资格去参加湖南乡试。买监生的同时,左宗棠把自己的名字由“左宗樾”改为“左宗棠”。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