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这里有一个角落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少衡 编辑:李子璇 2017-04-10 10:07:29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晋江梧林村参观,走到最后才忽然感觉似曾到过。那时我们转到村前,见到一排大厝,一幢一幢共三座,一字排开,厝前留有宽敞石埕,以墙街围合,以门亭交通。红砖、白石、绿瓦筒、燕尾脊,看上去气派不凡。接待的主人介绍,这是“三栋厝”,旅菲侨胞蔡氏三兄弟合建的建筑群。我记忆顿开,发现这三栋大厝不是第一次见到,印象里有它,记得近侧还有一座庙。一行人从厝前走过,转到道路上,果然看到那座庙,香烟缭绕。于是确信自己到过梧林。

  近十数年间常到晋江,似乎已不计其数。早时因为各种事务,现在多因相关活动,在晋江通常待两三日,总有机会四处打转,感受其日新月异。只是多半受制于业务和个人因由,不免来去匆匆,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了解。梧林村“三栋厝”显然曾经驻足过,但是村里那般特别,充满异域风情的华侨建筑群肯定是第一次所见,否则不会没有印象。想来应是某一次参观时到过梧林,却因时间或什么事中途生变,只能就近匆忙一瞥三栋大厝,而后掉头走人,留下一份遗憾。不想若干年后终于再来,记忆由此接续,从此牢牢记住了这个闽南名村。

  我注意到当下梧林村亦称“梧林社区”。如今,梧林社区被国家住建部等部门公布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与人们印象中的一些传统村落比较,梧林有一种独特色彩:这里楼房建筑特别丰富多样,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群落,被称为“华侨建筑群”。此间现存的华侨建筑多为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所建。当时一些事业有成的华侨回乡建房,聘请建筑专业高手设计、施工,向乡亲展示异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艺,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梧林村,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这些房子,每一栋都有些年头,每一座都有其来历,其中不少已无人居住,只住着故事。我对建筑规制等等知之不多,穿行梧林,最感兴趣的是眼前一切的前世今生,此间人的生活,他们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因此参观中常常兴之所至,短暂离开队伍,独自探访边边角角,以期有自己的视线与发现。那天与众人走进一幢大厝,里边房间很多,门门相通,于是抬脚另行,不经意间忽然到了一个角落,那里很安静,只有我一个人,面对一个小小的天井。

  那时接近中午,阳光从屋脊照下,洒满天井。天井里有一口水井,是那种有年头的井,圆形石质井栏颜色发暗,已经被岁月打磨得毫无棱角、平顺光滑。这口井一眼吸引我的是它的盖子,由圆的、长的铁管焊成,带着一个活动扣眼,安在石井栏上。石井栏一侧安着井盖轴,另一侧安着一个铁锁扣,用粗粗的铁质螺丝固定,螺丝和固件都显发黑,与老石头早似融为一体。把铁质部件打进石质物体里固定,其难度极大,也不知道当年那些工匠是怎么做到的,竟然做得像是长合在一起。我猜想该井盖当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以防不懂事的小儿于井沿探头探脑不慎落井。此刻井盖呈打开状,并未闭合上扣,想是如今没有孩子在这里活动,无须严阵以待。走上前看看,只见一圈水面伏于井下,清澈而平静。

  这时不禁兴致顿生,因为这里的一种气息。与老房子、雕梁画栋和年代故事相伴,有人在这个角落里过着自己的现实生活。这显然是一位女子:小天井一侧有一个安在空心砖垒上的小平台,台板上放着几双女鞋,色彩款式尚新。有一条长竹竿横于天井边,晾晒数件女子衣物。水井两侧有两个洗刷处与之相伴,左边一个水泥池修于地板上,搁着一个木搓板,旁边有只矮竹椅。右侧是一个石质洗衣台,配以石搓板、洗衣液瓶和刷子。生活于此的女子把这个角落收拾得井井有条,显得古旧、干净而整洁。

  小天井边有一间厢房,房门虚掩,静悄悄了无声息。我走过去敲门,打声招呼。如果有人应答,无妨闲聊几句,了解此间一段人生。但是没有回应。我把门推开看看,原来是一间厨房。一面墙以颜色鲜艳印有吉祥图案的塑料广告布覆盖,靠墙立着一只简易橱柜,灶台上有煤气灶。锅碗瓢盆收在台下玻璃柜里,台面上很清爽,碗盆上罩着布,干净的地砖多见蛛网般裂缝,老旧不堪。

  我觉得这一切似曾相识,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很遗憾未见主人,无法略作交流。生活在这个角落的女子想来应很普通,她在一个有着许多特殊老房子和老故事的社区里,在一队队穿行而过的游客、访问者的脚步声中过着自己简单、平淡的生活。她的周边变化万千,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通达远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演绎着许多新的故事。她出入于这个广阔场景中,或许也参与着该场景和新故事的若干创造,同时她也在自己这个小天井小角落里洗刷、做饭,显得从容不迫、安详自在。

  时间只容我在这个角落稍作停留,一窥此间生活场景。匆匆离开那个小天井,从侧门走出,发现通道旁一个小空地有一个围栏,四五只鸭子在围栏里活动,地上摆着水盆。或许这是近旁小天井那位女子饲养?我忽然联想起刚从主人那里听到的一个故事:六百多年前有一个叫蔡旺生的养鸭人赶着鸭群沿溪觅食,有一天准备返回时鸭群怎么都赶不动,只好搭寮与鸭同宿。不料当晚每只鸭子都产蛋两粒,蔡旺生喜出望外,认为到了一处风水宝地,便决定定居下来。这位蔡旺生就是梧林蔡氏的开基祖,该风水宝地就是今日的梧林村。

  我感觉自己的梧林记忆顿时生动起来,这个著名侨村于我不再只是气象浩大的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罗马式西洋楼宇建筑,也不只是忽然从记忆深处找回的“三栋厝”。它还包含了一个小角落和里边的市井生活场景,这种场景其实同样内容丰富,具有众多可能性,有如当年一位先人的牧鸭故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