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绪从远古收回时,我已驻足在道县敦颐广场。仰望高达十多米的濂溪先生塑像,我又将目光聚焦于塑像屹立的大地,脑海中一时闪过福岩洞、玉蟾岩、楼田三个小小的地名。濂溪故里楼田村离县城六千米,距玉蟾岩六千米,去福岩洞十千米,三点一平面,这个小小平面成为世界古文明的神秘金三角。人类物质和思想文明的并蒂之花在道州这块股掌之地盛开。伫立道州,我开始了对“道”的深思。
道人之稻
古福岩洞人是古老人类的祖先,玉蟾岩古栽培稻是世界人工水稻的祖先,道县是世界水稻生产的祖地。中国之道县乃世界之“稻县”。道县之“道”理应源于稻谷之“稻”。正如浙江的“慈溪”由“瓷溪”演变而来一样,道县由“稻”变“道”正是文化由物质向思想升级的文明进化。打造“世界稻县”品牌,铸就“稻文化”特质,是道县文化唯一性的选择。假若将福岩洞第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玉蟾岩第一枚古稻壳的形态设计成道县最高楼和博物馆外形,将玉蟾岩山形、玉蟾岩古陶瓷的器形设计成道县大剧院和艺术馆外形,“稻文化”将时刻滋养着前来瞻仰的人们。
道人之稻,物质之稻。
道州之道
“在秦为县,在唐为州,在元为路,在明为府”,这是道县人对道县历史的骄傲表述。
道县的第一个名字叫营浦县。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朝大将王翦命名的。营者,“营水”(潇水);浦者,滨也。公元前226年,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万秦军南下伐楚,一路胜楚到岭南,为进一步统一南方,为“南征军”提供给养,王翦奏请设立营浦县,县治就在今道县县城。道县成为秦始皇统一南方屯兵贮粮的战略要地,王翦这位叱咤风云的大将,成了道县历史上第一位军政一把手。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营道县,县治在九疑山下;三国孙吴宝鼎元年(266)设营阳郡;唐武德四年(621)置营州,贞观八年(634)改称道州。自此后“道州”一名多次变化,虽先后三次并入永州和江华郡,但大多没有离开“道”名。民国2年(1913)道州改州为县,道县之名使用至今。
“道”者何义?众说纷纭。史书《汉书·职官志》最早记载“道”的含义“县有蛮夷曰道”,凡是境内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方,县名就冠以一个“道”字。我信此说,因为“道山”之说、“道学”之说都在“蛮夷”之说后。
道州之道,人类之道。
道学之道
华夏五千年文化,自三皇五帝始;舜帝孝德,首倡中华道德文明;儒家思想,渐变演化成中华传统文化主流;宋代理学,七百年不动摇的官学;理源道教而成道学;开山鼻祖生于道州;道学之意融入道州之名。这一切一脉相承,而又汇于道州。神秘道学让道州之“道”拥有了思想和智慧的光环。
道学之道,思想之道。
万年“稻”县,千年道州,百年道县。道州之“道”,实现了从物质到人类到思想的三次加载,其含义深刻,文化厚重。
伫立道州,我的身躯被“道”包裹,我的思想被“道”融化。大地和文化对人类精英的塑造力是无穷的。这种力量,让我深深地思考“大地和人”这一永恒课题,反复诠释“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含义,中国老百姓家中神龛下“地发千祥;德佑万代”那副对联在我的眼前愈放愈大,愈发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