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墓前行两百米便是圣脉泉,这是一股泉,也是一口井。千年以前,濂溪先生喝着这股泉水长大,这股泉甜嘴滑喉、滋心润肺。像所有小孩都亲水一样,先生“濯缨而乐之”,留下了钓游、濯足、嬉戏玩耍的身影。
我踏着古人的足迹而来。朱熹的老师李侗来了,在泉水上方悬崖刻上“濂溪”二字;明代知州方进来了,在井口石壁上留下“圣脉”镌刻;黄庭坚、杨万里来了,陆游、朱熹来了,何绍基来了。在圣脉泉口,何绍基端坐其旁,久久凝思,写下《濂水寻源》:
清波洗尘雾,兹泉实神湫。
逝者已如此,来者知何由?
森立忽千嶂,阻积势迭稠。
天工不藏拙,地灵不知幽。
到底尚如许,其下安可求?
谁知万山底,气与乾坤浮。
灵脉遂坌涌,浩瀚不可收。
下道百川水,上通洙泗流。
自然之泉,已是思想之泉;濂水之源,已成理学之源。圣脉之水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亲临圣泉,我闭眼合掌,默念敬仰,蹲身凝视,掬水捧喝,丝丝甘甜从口入,一线灵光自头贯,顿感多了许多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