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通讯员 贾 艳
近日,湖南谷雨戏剧文学社换届的消息在湖南剧作家圈子里备受关注。成立于1985年的谷雨戏剧文学社先后涌现出了陈健秋、陈亚先、盛和煜、吴傲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剧作家和《山鬼》《曹操与杨修》等戏剧作品。在湖南省文化厅的支持下,一度沉寂的谷雨戏剧文学社于今年6月初换届,省文化厅每年将拨付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团的专项创作费用,力争将其打造成湖南戏剧创作的中流砥柱。
“目前,湖南省湘剧院没有自己的编剧团队,近几年排演的大戏剧本大都是购买的。”湖南省湘剧院院长王阳娟的一番话道出了剧院团对优秀剧本的渴求。近年来,湖南编剧队伍断层明显,老一辈编剧大多年事已高、创作精力有限,新一代编剧尚未成熟,解决“剧本荒”问题迫在眉睫。
要解决“剧本荒”,关键在编剧人才的培养。谷雨戏剧文学社成员、湖南花鼓戏《八品官》编剧甘征文主动请缨,开始带领7个有文学基础的年轻人学习戏曲创作,并要求学员们结合所学定期上交作品。“我主要为年轻编剧讲解戏曲创作与其他文学创作的区别,如何从生活中发现人和戏以及如何编织故事等。”甘征文介绍。学员们创作的小戏《过渡》《拍照》等还入选了全国赛事,一批小戏深入基层演出,受到群众欢迎。“这些成果激发了学员们的创作热情。2016年,学员们又改编了10多部小戏曲动漫剧本,为传统戏曲进校园努力。”甘征文说。
在谷雨戏剧文学社,像甘征文这样倾力培养戏曲编剧力量的成员还有很多。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鄢福初鼓励谷雨戏剧文学社成员发挥推荐、提携作用,多吸收新成员,通过座谈会、作品研讨会和剧目排演的方式培养年轻编剧人才。对这一建议,新当选的谷雨戏剧文学社社长陈亚先透露:“下一步,谷雨戏剧文学社将把提高剧本质量、培养编剧人才、保护剧本著作权、建立采风奖励机制等作为工作重点。”
纵观全省,从2016起,湖南计划利用5年时间实施“百千万”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工程,将选拔约20位戏剧创作人才分批次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学习,并委托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办剧本创作研修班,集中培养剧本创作人才。
从事编剧工作10年的殷婷作为这一工程的受益者,刚刚结束了在中国戏曲学院为期一年的进修。“此次进修以编剧、导演两大专业为重点,音乐、舞美为辅修课程,学习下来很有收获,掌握了不少创作规律,明确了我今后的创作方向。”殷婷介绍。进修期间,殷婷完成了3个大戏的修改创作,其中花鼓戏《湘绣情》已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投排,并于今年6月1日首演。
在大力培养本土编剧人才的同时,湖南省文化厅还于2016年11月启动实施剧本创作扶持工程,旨在发现和扶持一批优秀剧本。“一个好剧本从最初萌芽到最终打磨成型来之不易。我的创作经验少,在题材选取和主题提炼上常常不得要领,很需要指导。”“80后”编剧张卓坦言。张卓的作品《啼笑皆非》入选剧本创作扶持工程后,她和其他入选编剧分成两组,进行了一周的封闭式学习。“白天专家上课点评,晚上学员们就在房间学习讨论,氛围很好。”张卓说。
71岁的编剧马永森也通过剧本创作扶持工程完成了多年的夙愿。30多年前,马永森花3年时间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奔波1万多公里写出了剧本《段德昌》,因为种种原因,作品始终没能与大众见面。在南县文化局的推荐下,该剧入选了剧本创作扶持工程。“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剧本研讨会上,谢柏梁、陈亚先、吴傲君等几位专家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马永森说。
在剧本创作扶持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作品甄选、匿名评审、专家面对面辅导,湖南已从150多个报名剧本中评选出近30个有潜力的剧本,并按照大戏剧本1.2万元,大戏剧本提纲、创意和小戏剧本0.4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优秀剧本还将被推荐给有关艺术表演单位进行排演。
此外,湖南还积极响应文化部戏剧剧本孵化计划,对入选的小戏《特别洞房》、大戏《泥巴县令》等4个剧本进行资金和平台的扶持,还将邀请专家为入选剧本把脉会诊。
为进一步加强艺术创作工作顶层设计,湖南省委、省政府接连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2016年,全省文化系统累计投入创作资金近7600万元,其中省级艺术创作资金达4000多万元。湖南省文化厅还出台了《文艺家创作采风制度》,要求艺术创作者通过实地走访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为创作打磨好湘剧《月亮粑粑》,湖南省湘剧院创作团队多次深入贫困山区,与当地学校师生同吃同住两个多月,召开专家座谈会20多次。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表示:“要紧紧扭住精品创作这个中心环节,做到有规划、有项目、有资金、有组织,以更多优秀作品回馈人民。要想方设法抓剧本创作,继续实施剧本创作扶持工程,发现和扶持一批优秀剧本,大力培养本土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