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流水账”的算法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虞金星 编辑:李子璇 2017-07-10 09:51:09
时刻新闻
—分享—

  在关于作文的批评里,最早也最常听到的一类,大概是“流水账”。许多人童年学写作文,大概都有被批评是“流水账”的阴影。

  “流水账”出现得早,是因为它可能是作文入门的第一关。对三维世界的我们来说,时间就是一条一往无前的直线,无从选择。所以,以“几时做了什么事”为基本模式的流水账,反而是种最容易把握的记叙尺度。它出现得多,也正是因为它入门容易。

  不过,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在写作里,“流水账”恰恰是以贬义的色彩出现的。它作为入门功夫,意味着从先到后,脉络清楚。但如果一直站在门槛上,却也意味着不加辨识、不作择取,工夫花得不足,功夫练得不深。

  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写人,是他某年某月在哪里做过什么事,从衣食住行到亲朋好友往来,都凑成一堆;写事,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前到后一并录入;写景,则常是脚步到哪里,就写几笔哪里的风景、哪里的见闻。如果把它们视作单纯的资料,或许有记录与查漏补缺的作用。但对写作来讲,这样的文章实在是不好读、不耐读。

  “流水账”最缺的是写作者的主体精神,缺的是主动深加工的功夫。前人说“博观约取”,强调的就是去芜存菁、由博返约。如果停留在“流水账”的境界上,外界输入什么,自己就往外输出什么,这显然不是最适合写作者的角色。无论写人、写事、写物、写景,到后来总要有个写作者的精神在,有种主动选择的意识在。这样,要保留哪些见闻,略去哪些见闻,先写哪些,后写哪些,就绝不会完全交给线性的时间做主了。

  我想,对大部分写作者而言,要判断这点,其实也很容易:你在文章外花的工夫,总要多于你的文章能保留和展现出来的。如果是“等于”,甚至反过来,那就很容易结出一枚虚胖而寡淡的果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