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月之遐想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龙雨随 编辑:王嫣 2017-08-09 09:51:05
时刻新闻
—分享—

  龙雨随

  从远古开始,人类对月亮就情有独钟。这当然是因为生活的需要。在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过程中,月亮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并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在日升月恒的春华秋实中,月亮在每个朗夜辉洒人间,只是形状会发生变化。人类接收到了月亮的暗示,发现了天道运行规律,于是制定历法指导农桑。人类感受到了月亮的温情,在长久对望中透过苍穹,望月怀远寄托情怀。

  古往今来,咏月是最广泛而持久的文学行为。其实,月有阴晴圆缺完全是自然现象,月亮也总是默默无言遥伴世人。恰恰是因为它的沉默和多变,又总是这般不离不弃,人类将其赋予人性,视为朋友。“月白人千里,天清雁一行”,这样的画面何等空灵!这或许是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吧。

  不过,似乎更多的时候是“有我”之境。千江有水千江月,因为人不同,情不同,最后月不同。同样是一轮圆月挂夜空,晁端礼看到的是“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苏东坡却感慨“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同样是夜幕微云淡河汉,“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惹得王琪好奇“圆缺几时休”;壮怀激烈的辛稼轩则直呼“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还说“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在人与月的长久寂寞对望中,一轮明月似乎能激发每个人的诗情。即使是多做学问少做诗的吕本中,江畔赏月思故人,理性与情感居然发生矛盾冲突,一时感慨“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一时又感慨“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到底“似”好呢,还是“不似”好呢?齐白石当然会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清初的文学家张潮特别喜欢明月,觉得“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只要有月之夜,张潮必定赏月。清宵寂寞的时刻,只有高天明月是玩伴。因此,他称赏月为“玩月”,并有自己的心得,“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月的阴晴圆缺,都让张潮关注,也勾起了内心的不同情感。“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一个“恨”字,足见期盼心切!“清宵独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语恨”,皎皎明月就是为他解愁的知交老友,而且“因月想好友”。这样的情怀,可称极致了。

  “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当然有时节的气候原因,更因为大半年过去了,团圆的念头特别强烈。与此相应的,是“月是故乡明”,都是强烈的情感使然。不过,光阴似水,月色如水,在明月的盈亏朔望中,岁月无声韶华已逝。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世人,总是往来红尘中,出没风波里,只在年年相似的江月下才停一停脚步放一放心情,遥想天涯共此时。次日起来,眼见红日东升,又想青云直上,再次涌入人潮沉浮萍聚。看来,朗夜光临的明月,终究只是我们的心理辅导师。我们还需要创业导师,还需要豪情万丈地投身滚滚红尘。

  明月不管世人态度如何,依然静默无言如约而至,就像一位信守承诺的朋友。李白就“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杜子美感慨“江月去人只数尺”,晏几道回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都视明月为良友。弘一法师写给夏丏尊的信中,末尾有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此偈平淡之极而又回味无穷,汉语之妙、人生之境、弘一之心,尽在寥寥数语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何等自在!是啊,只要能年年天心月圆华枝春满,哪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