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个前《纽约客》漫画编辑和他的幽默之路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沈沣 编辑:王嫣 2017-09-02 11:15:27
时刻新闻
—分享—

封面

  ■沈沣

  美国《纽约客》漫画多次结集出版,2003年在国内出版过一套分类主题的《纽约客》漫画书。今年《纽约客漫画全集》囊括了从杂志创刊伊始八十年间的经典作品,超过2000张漫画。

  这些集子均出自罗伯特·曼考夫之手。迄今为止,罗伯特·曼考夫编辑了不下14本“纽约客漫画合集”。他是主掌生杀大权的漫画编辑,在任正好20年。20年里,他的一头卷发和络腮胡子都白了。再往前算,1977年,罗伯特·曼考夫的漫画第一次为《纽约客》所刊登,正好40年。

  今年,73岁的他却跳槽了。

  大家更愿意称呼他的昵称——鲍勃·曼考夫。今年4月,罗伯特·曼考夫辞任《纽约客》漫画编辑,29岁的《纽约客》编辑爱玛·艾伦接任。他声明将继续为《纽约客》创作漫画,同时继续编辑《纽约客漫画大百科》一书。

  他是土生土长的纽约客。自小受到《纽约客》漫画的浸染。上个世纪20年代《纽约客》创刊。如果说是E·B·怀特奠定了《纽约客》的文风,那么奠定《纽约客》画风的该算是詹姆斯·瑟伯。罗伯特·曼考夫还是小孩的时候,看到詹姆斯·瑟伯的漫画时,却说“我能画得比这个好”。

  不过,小时候他最喜欢的漫画角色据说是唐老鸭。

  他的漫画之路,起步并不顺。上个世纪70年代,罗伯特·曼考夫在修读实验心理学的博士学位时,选择退学,决心专攻漫画。其后4年,他给《纽约客》投了2000幅作品,都被当时的漫画编辑李·劳伦兹拒绝。直到1977年,他的漫画才第一次被采用。“嘿,你真中了一幅,天杀的!《纽约客》真用了你的漫画了!”20年后,当初那位不停对他说不的人,被他取而代之。

  在《纽约客》,一个漫画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每周1000幅漫画中选择十六七张真正“可笑”的作品。一代编辑一代神。当年罗伯特·曼考夫面临的考验是,为《纽约客》寻找更多的天才作者,摧毁“漫画里的那些陈词滥调”。因为时代在改变,人们的笑点也在改变。

  他做得不错。在罗伯特·曼考夫治下的20年里,《纽约客》漫画作者队伍完成了一次更新换代,工作内容也变得更开放。他为《纽约客》建立了一个在线漫画平台“漫画银行”,为85000张被拒绝的漫画寻找出路;《纽约客》从2005年开始举办漫画配文大赛,让普通读者为《纽约客》漫画配文。罗伯特·曼考夫甚至和微软的人工智能部门一起合作,开展了一项教会电脑找到《纽约客》漫画笑点的研究,并联合发表了研究论文……他会找个电脑当助手吗?罗伯特·曼考夫说不可能,他不会因为电脑觉得不好笑就把作品枪毙掉。

  在美国,《纽约客》漫画被认为是“gag cartoon”,可以翻译为“俏皮话漫画”——《纽约客》漫画最直观的风格:一幅漫画,下面配上一行俏皮话。

  《纽约客》的幽默,在罗伯特·曼考夫看来,是“让人会心一笑,而非捧腹大笑”。孤岛上的人、在约会的饮食男女、公司例会、阿猫阿狗、值班的医生还有上门拜访的死神,这些是《纽约客》漫画经常出现的场景。拿着镰刀的死神,是罗伯特·曼考夫的个人偏爱。“70岁可能是另一个50年的开始,但是死亡可不意味着新生。”他的跳槽,是一种轮回。

  罗伯特·曼考夫辞职之后,旋即接受美国《ESQUIRE》(《时尚先生》)邀约,担任漫画与幽默内容的编辑。跳槽到一家男性时尚杂志,有点低就?毕竟美国没有一家杂志像《纽约客》一样,用漫画确定了杂志的基调。《花花公子》同样有漫画的传统,谢尔·希尔弗斯坦为《花花公子》画了将近20年的漫画,但不会有人认为看《花花公子》是先去看漫画的。《ESQUIRE》在1933年创刊,漫画传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戛然而止。期间曾刊登了13000多张漫画,当年漫画的风格一如《纽约客》漫画。

  报刊上的漫画传统已然式微。网络时代夸张的搞笑替代了含蓄的幽默。《纽约客》漫画有种英式幽默的味道,创办初期确实效仿了英国杂志《笨拙》。《笨拙》早在19世纪中期刊载幽默漫画,却也抗不住纸媒的退潮,在1992年黯然停刊。如《ESQUIRE》这样逆流而上,尝试在传统中找寻发展之道,寻会漫画的幽默不失为一种方案。祝他好运。

  1.《纽约客》的幽默来自日常,不止于日常

  《纽约客漫画全集》封面上的那个谜样男子,叫尤斯塔斯·提利。他最早出现在《纽约客》创刊号的封面上,成为《纽约客》的代言人。从《纽约客》离职之后,罗伯特·曼考夫画了一幅漫画,自己划着小船告别了孤岛,独自坐在孤岛上的尤斯塔斯·提利和他挥手告别。

  这个人物纯属虚构。礼服高帽,总在自娱自乐。有人觉得这是可爱的傲娇,有人觉得是可笑的自恋。这个封面男子到底对纽约人的嘲讽还是赞美,尚无定论。

  《纽约客》的幽默,同样褒贬不一。《剑桥美国文学史》对《纽约客》的评价时,说《纽约客》“是从风俗小说衍生出来的周刊……一向以它对生活持一种轻浮、欢快的看法而出名。”起码在《纽约客》专栏作者亚当·高普尼克看来,轻浮和欢快并不是《纽约客》漫画的风格。他在为《纽约客漫画全集》撰写的文章中不无揶揄地说:那些对于《纽约客》来说太活泼的漫画通常都“失落”且“愉快”地刊登在《花花公子》上。

  罗伯特·曼考夫说,漫画里的奇思妙想,总会在画笨人,总是和我们生活中那些蠢事相联系。“我们总在自嘲,我们的假惺惺,我们的中产做派,由此我们成了不幸的鉴赏家。”

  1993年,罗伯特·曼考夫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画进了漫画。一天他和一个朋友约时间见面,结果那位推三阻四,借口太忙,这个时间也不行,那个时间也不行,罗伯特·曼考夫最后很恼火地说:“永远不见怎么样?永远不见让你满意了吗?”这幅漫画成为罗伯特·曼考夫的代表作,成为《纽约客》历史上被重印次数最多的一幅漫画。这句话成了风行多年的流行语,被印在了咖啡杯、T恤衫,还有内裤上。当人们碰上罗伯特·曼考夫时,总会打趣地说上一句“永远不见让你满意了吧”。他自认,自己的讣告上肯定也会写上这句话,“墓碑上就免了吧”。

  罗伯特·曼考夫出身于纽约的犹太家庭。“犹太文化教会我,所有的困窘,所有的内疚,所有的焦虑都是素材。”罗伯特·曼考夫坚持认为其幽默基因来自自己的犹太人血统和犹太人家庭。他的多疑症也是。他的母亲总是会把一面镜子放在他嘴里,看看他是不是窒息了。

  罗伯特·曼考夫接了三次婚。在2000年的一幅漫画里,罗伯特·曼考夫画了一幅自己的婚姻日常:夫妻两人在桌边共进晚餐,妻子问:“你为什么发脾气?”丈夫回答:“我不发脾气。因为我是犹太人。”

  “幽默有很多种,所有的幽默都来自现实。”这是罗伯特·曼考夫的认识,亦可说《纽约客》漫画作者的共识。

  罗伯特·曼考夫写过一本书,叫《赤裸裸的漫画家》。在书中他认为漫画的内核“不是笔墨(ink),是想法(think)”。

  不绝对。“Ink”可以创造幽默。一个小女孩和母亲坐在桌边,妈妈哄着女儿吃菠菜。“宝贝儿,这是西兰花。”“我说它是菠菜,见鬼,它就是菠菜。”这是1928年卡尔·罗斯为《纽约客》创作的名篇,展现的只是普通生活场景,当时西兰花在纽约的餐桌上还是稀罕物。一句“我说它是菠菜,见鬼,它就是菠菜”却让人能心领神会,脑补自我儿时遭遇。这句话是E·B·怀特的神来之笔。

  “Think”决定了漫画的生命力。1993年彼得·斯坦纳画了一幅漫画,两条狗在讨论互联网,“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成为《纽约客》最早的也是最经典的互联网漫画。那时候谷歌还未成立,斯坦纳本人亦对互联网一知半解,但这幅漫画却精确地预测了网络生活的前景和问题。如今翻看横跨80年的《纽约客》漫画,可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永不过时。


[NextPage]

“不行,周四没空。‘永远不见’怎么样?‘永远不见’你可满意了吧?”

“别抱怨了,这年头谁不穷?”

《纽约客》第一幅有预见性的嘲讽互联网的漫画:“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

我更喜欢罗伯特·曼考夫的这幅漫画《哈姆雷特的联排房》。

《纽约客漫画全集》(美)罗伯特·曼考夫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漫画被《纽约客》选中有多难?

  “我画了一千遍,总算比罗伯特·曼考夫画得好了。”2002年的一首饶舌歌曲《公鸡匪徒》这样拿罗伯特·曼考夫出气。

  星期二是《纽约客》漫画的审判日。罗伯特·曼考夫每周都会在星期二和漫画作者面对面。地点是纽约时代广场康泰纳仕大厦20层的“漫画家会客厅”。

  美国漫画家詹姆斯·斯特姆在《沙龙》网站的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自己的一段“会客厅”里的辛酸史。

  “另外的七八个漫画家已经挤在了这个小休息室里。一张长咖啡桌占据了屋子的中心,堆了数百本《纽约客》杂志。萨姆·格罗斯的一幅巨大的漫画印刷品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是一张长沙发。作者们有的在小声尬聊,有的则沉默不语。萨姆,作了开场白,他该是这个局促场合里最老也最有名的漫画家。‘苏斯博士不是个好画家。他根本不会画小孩,那根本就是些大脑袋的成年人。”

  一个接一个,投稿者排队走进罗伯特·曼考夫的办公室,过不了几分钟就回来了。一个回来的被问道:“怎么样?回应只是耸耸肩。所有人都只能压低期望值,还能怎么办?拒稿是常态。”

  《华盛顿邮报》形容罗伯特·曼考夫的工作,就像在“漫画会客厅”的长咖啡桌边上和作者们打乒乓,推来挡去。

  如今艾玛·艾伦接任罗伯特·曼考夫,她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谈到周二见面会的感受时,场面尴尬。“他们给我带进来10个人,‘我很抱歉,我很紧张’,他们看起来‘我很抱歉,我很紧张’。他们看起来‘我正打算卖你点作品’,我看起来就像‘我在卖我自己’。”

  《纽约客》杂志漫画版的长期供稿人莫特·格伯格说:“我每周二都会去杂志社受打击,几乎已经习惯了被拒绝。我过去常开玩笑说,我们这些人每周就是去杂志社自取其辱的。”

  罗伯特·曼考夫每周大约要从1000幅来稿中选择出50幅,然后他和《纽约客》编辑大卫·雷姆尼克碰头,选出其中的十六张或十七张漫画可以刊登。

  每位给《纽约客》投稿的漫画家都被要求带上10幅漫画。作者总是问曼考夫,为什么老是要求他们画上10幅漫画?罗伯特·曼考夫的回答是,我们生活中十之有九的事都是白费事。

  根据詹姆斯·斯特姆的说法,《纽约客》买下一幅漫画,作者的稿费在675美元到1400美元之间。

  问题是就算成为《纽约客》的常驻漫画作者,也不可能每周都有作品被买下。即便作品被《纽约客》买下了,也未必意味着下期刊登。拖上几个月是常事。漫画家詹姆斯·斯蒂文森保持了一个记录,《纽约客》在1987年买下了他的一幅漫画,直到2000年才刊登。

  又有什么办法呢?幽默漫画在美国亦早过了黄金时代,报纸刊物上可供漫画家选择的出头之地寥寥无几,《纽约客》于是成了华山一条道。

  因此,《纽约客》上的漫画家根本不可能靠漫画养活自己。布鲁斯·埃里克·卡普兰是这一代《纽约客》的代表漫画家。画漫画是副业,主业是编剧。《宋飞正传》、《六尺风云》、《都市女孩》均出其手。卡普兰说:“当漫画家就好比当诗人,如果你认为,把漫画家作为唯一事业的同时还能够有医疗保险和一套舒适的大房子,那我只能说你想多了。”

  卡普兰真算混得不差的。像扎克·卡宁,晚上画漫画,白天为别人遛狗;利亚姆·沃尔什则是在家具店里打工。《纽约客》漫画家的成长经历,可以用来比惨。

  从1999年开始为《纽约客》画了200多幅漫画的马修·迪菲倒是有办法。2011年他编了一本书,叫《最佳退稿:293幅对于纽约客来说太黑太冷太下流的漫画》。当记者问马修,这事罗伯特·曼考夫知道不?他回答,自己偷偷干的,但是他知道。

  3.《纽约客》漫画在中国

  老漫画家方成说:“漫画是一种评议性的绘画。……是一种语言形式,是用来做评论的。”《纽约客》亦是如此定义自己的漫画。《纽约客》史上第二位主编威廉·肖恩,对漫画的看法亦是:“通过绘画来评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准确的、真实的和带有讽刺性的观察,会让作品具有更长的生命力。”

  “漫画”一词现在多认为取自日语。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绘画集题为《北斋漫画》。

  早在上个世纪初,漫画开始在中国报刊上兴起之时,叫法不一,有“谐画”、“讽画”、“讽刺画”、“寓意图”等等。而在1904年的《警钟日报》,出现了“时事漫画”的栏目。

  漫画家王敦庆在上海创办漫画会,为中国最早的漫画学术团体。在谈到“漫画”一词的引入时,他认为漫画之“漫”是浪漫之“漫”,“我们先把浪漫派的漫字提出,是针对正规派的。唐·吉诃德是浪漫派的。同时,受到日本漫画评论家冈村一平的影响,索性用日本的称法。‘漫画’在日本是随意画的意思,英国人叫丑像,美国人叫卡通、滑稽画。”

  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报刊业起步,漫画随之兴起。郑振铎主编《文学周报》,最早以“漫画”命名丰子恺的作品。随后《上海漫画》、《时代漫画》等一批漫画刊物出现,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漫画家和经典作品,比如叶浅予的《王先生》、丰子恺的《学生漫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以及后来丁聪的《阿Q正传》、廖冰兄的《猫国春秋》和张光宇的《西游漫画》。

  张爱玲第一次投的稿,并非小说,而是漫画。“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由此也可看到当时报刊漫画受欢迎的程度。

  《纽约客》以及它的漫画也在当时被介绍到中国。1932年,在邵洵美的支持下,林语堂创办了半月刊《论语》,成为“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林直言不讳,《论语》是在模仿《纽约客》。林语堂当时亦被《纽约客》反复推介,乃至有“林语堂说话,美国人肯听”一说。

  华裔作家董鼎山回忆自己在中学时候开始了解《纽约客》,正是因为看了《论语》、《西风》等杂志转载的《纽约客》漫画。

  《论语》大量转载《纽约客》上的漫画,比如奥托·索格洛的《小国王》系列。最早把《小国王》介绍到我国来的是王敦庆,当时的译名为“平民皇帝”,后来《西风》、《滑稽》、《漫画之友》等刊物相继以“胖皇帝”等译名不断登载。

  郁达夫主编过十几期《论语》,他转述鲁迅对《论语》的看法:“当《论语》出版不久的时候,鲁迅有一次曾和我谈及,说办定期刊物,最难以为继的有两种,一种是诗刊,一种是像《论语》那样专门幽默的什志;因为诗与幽默,都不是可以大量生产的货物。”

  林语堂把“humor”一词翻译为“幽默”,而“cartoon”一词则被他翻译为“卡吞”。《论语》的第三期就刊登了林语堂自画的“卡吞”。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漫画的黄金十年,最强声音就是救亡图存。与之相比,林语堂倡导的“纽约客”闲适做派自然不合时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