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再读梁实秋 品味雅趣人生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7-11-03 14:16:4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1月3日是梁实秋先生逝世30周年的日子。梁实秋先生是时代发展和广阔生活的目击者与深悟者,他跳脱出现实和社会的直接性,专心致志描写人性,笔下自然流露着气节、性情和理性,圆融通透又睿智雅趣。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翻开《我把活着欢喜过了》,再读梁实秋,在简洁的文字中感受活着的欢喜和平实,以及一种温暖的情味。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封面

  基本信息

  书名:《我把活着欢喜过了》

  作者:梁实秋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作者简介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中国文学泰斗之一。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主要有散文集雅舍系列等。

  内容简介

  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书聚集了梁实秋此生作为一名中国文学泰斗的全部生活智慧,精心辑录44篇散文,从喝茶散步,到读书写字,有时天时地理,有时世俗人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露出活着的欢喜和平实,以及一种温暖的情味。

[NextPage]

  书摘

《我把活着欢喜过了》内文插图

  你走,我不送你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

  “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

  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

  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

  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挨饿的样子。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