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听周有光先生讲大树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晨 编辑:王嫣 2018-01-12 10:31:06
时刻新闻
—分享—

  “瞧,周先生已经风化的小书桌。” 2009年作者与周有光先生

  王晨

  1月14日是周有光先生逝世一周年祭日。我多想再听听周先生娓娓道来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多想再听他谈生活,谈人生,谈中国,谈世界……此刻,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他的著作,和他在书中相会——

  我是1992年调到国家语委语文出版社工作的,我办公楼西边就是国家语委的后院,从办公楼走廊西窗望去,便可见周有光先生家的窗户。

  周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窗外的大树》,我听他讲过这棵大树,后来也还写过一篇《窗外的大树》的读后感。如今,先生不在了,大树也不在了,先生的《窗外的大树》却一直在,先生给我们讲这棵大树的音容笑貌今又重现……

  周有光先生窗外的大树,我以前也天天见。要不是听周先生说,我还真不知它是泡桐树呢。平日里,吸烟族会依窗喷云吐雾;编辑们眼睛疲劳时会隔窗远眺,但谁会关心那棵普普通通的树呢?真正注意和开始关心它,是源于一次陪同采访。2007年,《养生大世界》的副总编徐炎夏在我的引荐和陪同下,采访了100多岁的语言文字专家周有光先生。谈到每天的饮食起居、读书、写作。周先生还特别谈到他每天的必修课——观窗外的大树。他说鸟儿们每天都来往奔波,来开会,来串门,来觅食,“比我可忙多了”。

  从此,我开始注意这棵泡桐树。只要上班,我都会瞅瞅窗外的大树,瞅瞅这棵大树上的鸟。不久后的一天,突然发现那棵跟周先生的晚年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树被砍,枝枝蔓蔓,根根节节,工人们正经忙活了些时日。那段时间很难表述自己的心情,是惋惜?是遗憾?是郁闷?是牵挂?我不得而知,但周先生在作何想,那些栖居在这棵树上的鸟儿在作何想,却如大大的问号始终缠绕着我。

  2009年9月末的一天,我随仲哲明、李行健先生前去探望周先生,急切地问了这个问题。先生说,这棵泡桐树,枝叶扩张无度,遮蔽了对面大楼的窗户,根枝伸展,威胁着大楼的安全,所以被砍伐掉了。

  周先生说他为此写了篇文章,叫《窗外的大树》,已经发表,还被《新华文摘》转载了,边说边找出来给我看。回来后,我细细地品读,仿佛才第一次真正认识了周先生。

  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谢幕人生,这本就是个传奇。他一生跨越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作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简明不列颠大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一,他的研究跨越经济、语言、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我眼中,周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笑容可掬的慈祥老人。每次去看望他,他总是边戴助听器边调侃说:“我得戴上耳朵啊。”遇上有烦心事或是难题向他倾诉,他总能一语中的点醒我,“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周先生有次聊起,有人曾给他和夫人算过命,说他们只能活到三十多岁。结果他俩都很争气,愣是活到长寿老人的岁数,可见迷信的东西并不可信。

  周先生100虚岁时因病住院,我在电视里看到医生护士给他献花的场面。后来跟他谈起此事,惹得他哈哈大笑:“那是人家觉得,这个人那么大岁数了,竟然还活着,还不得来看看这个怪物到底长得什么样?”

  有一次,他指着一本书的目录给我看:“你看看这些人都不在世了,只剩我一个人还在,一定是上帝把我给遗忘了。”

  说起周先生曾被爱因斯坦接见过,他很低调地淡然一笑,说:“在美国的时候,我的上司,也是我的朋友叫何廉。他告诉我说,爱因斯坦空闲得不得了,很愿意与人聊天,问我愿不愿意去?我当然说愿意喽!我们不住在一个地方,我就过去找爱因斯坦。我们一共聊过两次,他的学问我不懂,我的行业他也不懂。所以,我们两人的聊天,就是普通聊天,不是学术聊天,所以内容我都忘掉了。后来我的小辈听说我的这个经历,问我怎么没有提及过,我说,‘你们觉得重要,可我觉得一点也不重要,当然没必要提了。’ 不过话说回来,爱因斯坦这个人对人很友善,讲话很随便,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一点架子都没有。”

  每当人们称呼他为著名专家学者,他就会说:“我什么专家都不是。我跟你讲一个笑话,我孙女上小学时,有一次回来跟我讲,爷爷你亏啦!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言又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合起来是一个‘0’!我就说,你讲得一点都不错。”他说着说着又眯起眼笑了:“你看还是小孩的鬼话更道明真相吧,我真的不是什么专家。”

  一次我参加海峡两岸的一个座谈会,向他谈起关于繁体字、简体字同时存在的问题及两岸学者的观点,还有民进中央领导对这一问题给予的关注。周先生说:简体字的问题是我们前进了,他们没有跟上来。这个问题不能靠政党来解决,要靠语言文字专家学者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

  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我多么想再听听周先生娓娓道来那些在他看来不足为奇、但在我们看来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多想再听他谈生活,谈人生,谈中国,谈世界……唯有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他的书,感受他的智慧,感受他的学识,从中寻觅他思想的火花。就仿佛,周先生从未离开我们……

  (作者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