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岳麓书院,一座文脉不绝的“千年学府”,靠麓山,依湘水,院以山而名,山因院而盛。
家住麓山脚下,数次拜访,虽心存景仰与敬畏,却终是对面不解语,若隔万重山,不明其妙也。再次走进岳麓书院,因为有殷慧教授的倾情引领,对书院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岁月,有了更深的理解。
难得的冬日阳光,午间的时光安静且缓慢,没有熙攘游客的书院恢复了本来的质朴和宁静。书院以惯有的方式静卧在一片茂林之中,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观,都无声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静静地彰显着历史的深邃和清雅的士大夫之风,默默见证着这座文化长宫的光辉历程和精神内涵。
进入前门,拾阶而上,便是赫曦台。850年前的那个秋天,朱熹造访已有191年的岳麓书院,张栻欣然接待。两位理学大师论学过招,三日夜而不能合,慕名来听者络绎不绝,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后张栻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 在殷慧教授娓娓叙述中,我们依稀看见大师晨登麓山,夜渡湘江。那场千年的盛况拨开历史的烟云涌到我们的眼前。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典出《左传》和《论语·泰伯》的对联应该是书院名气最大的一副。纵观其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这里集中了朱熹、张栻、王阳明等一批思想家;汇聚了“湖湘学派”代表人彭龟年,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魏源;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为主体的“中兴将相”;还有“维新变法派”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黄遵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蔡锷、陈天华、程潜等等,哪一个不是声名远播、青史流芳?难怪余秋雨发出如此感慨:“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二门的对联告诉我们书院是被浩瀚青翠的山林所掩映,藏于钟灵毓秀的南岳峰尾,此等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培养出灿若星辰的文化名人、士子学者也就不足为奇了。岳麓书院的人才之盛,有如汉代槐市之盛,背面的牌匾 “潇湘槐市”就是很好的印证。
讲堂位于书院中心位置,又称“忠孝廉节”堂,庄严而又稳重。抬头所见檐前 “实事求是”牌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青年毛泽东寓居半学斋时,深受其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其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两匾分别由康熙、乾隆二帝御赐,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寻求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如果前者展示的是康熙的哲学思维观念,那么,乾隆的真心评价,则奠定了千年书院的理学地位。将儒学与道学都看成中华大文化的一部分,开明的外族天子有此等开放、融合的思想,康乾盛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必然了。
大成殿为书院祭孔之所,2013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首届“全球华人中华经典诵读日”活动,那庄严肃穆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从那天起,岳麓书院恢复了中断百年的祭祀先圣仪式。
立于书院,环顾四周,心中的喜欢不再简单的因为对历史的敬畏,而是有了对书院精神的深刻感知,岳麓山将山脉传承,书院却是将精神传承。它是一座建筑,同时,它更多的是建在人们心里的一种自由的学术风尚,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情怀。
千年岁月守候的这座书院,似一丛翠竹在空谷中傲然挺立,葱翠而宁静。
步出岳麓书院,我们记住了一串串士子学者的名字,记住了湖湘文化的精髓,书院却始终安静地躺在麓山怀里,将他的精神物化成一匾一联、一砖一瓦、一土一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