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瓦尔登湖》:诗意人生释义书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凸凹 编辑:李子璇 2018-01-23 09:48:43
时刻新闻
—分享—

《瓦尔登湖》 梭罗 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瓦尔登湖》是梭罗关于“我”的书。他写的不是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而是自己 “纯正”的生命体验——孤独地生活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岸上自己亲手建筑的木屋里,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因此他写的是自我受用的心得,是静静地谛听内心声音的最原版的记录。

  梭罗分析道,人,都希望自己一生下来就有所拥有。一个农民,一生下来就可能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与农具。但他为了不丧失这种继承,便要弯曲了身子不停地耕种、芟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在生活的基本资料充分获得之后,这一切还要不停地进行下去——成了这种继承的奴隶,毫不自知地经受这土地上的磨难,并且满负着一种虚构的忧患,不停地忙活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有所继承是好事,无所继承未必就是坏事;无所继承者至少有两样宝贵的东西:无牵无挂的自由和开创生活的尝试与进取精神。

  梭罗还告诉我们:不要过分地依据前辈人的经验去生活。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便不可轻信。在今天人人都附和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变成虚无缥缈的氤氲。昨天的乌云,在今天将是一场甘霖洒落到大地之上。事实上,把前人认为办不到的事,你来试一下,也许会获得成功。前人的经验再可贵,终究是一种当时条件下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支离破碎、似是而非的经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用心来过的生活;别人不可替代,你亦不愿、不需别人来替代。

  那么,别人对生活的评价,你可以参考,却没必要视为圭臬。无怨无悔、心无旁骛地低头前行,崇尚自己的生活,安于自己的生活,才是明智之举。

  梭罗认为,人的生活资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生活必需品,二是生活奢侈品。人们拼命追求财富,其实是用多余的钱买了不必要的奢侈品,人为了获得多余的物质而活着。所以,大部分的奢侈品,所谓的生活富有与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有妨碍。因为追求奢侈品的过程,培育了人们的贪欲,贪欲造成了理性与良知的丧失,人们陷入聚物与消费的怪圈之中,生命本身亦变成了一种高级的消费品。

  然而,一个人是否被尊重,是以能不能给他人提供帮助为前提的。正如对植物的评定:胚根向地下延伸,吸取营养,是为了植株茁壮地向上生长,在它远离地面之后,在空气和日光中为人类结出果实。这是对人类有用的植物,被认为是高贵的。

  梭罗明确地告诉我们,按照生命本质的启示,简单、独立、大度、信任、乐观、贡奉的生活才是一种智慧的生活。这种智慧的生活,会培养出一些气质恢宏、性格坚强的人。不要对这种人定什么规章,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会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们安居乐业、安贫乐道;他们不怕贫穷,不怕失落——会从事物的发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他们像情人一般地珍爱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心智上的结晶;内心的丰盈,使他们达观自适。

  面对这么一群贫穷但乐观、坚定、自适的人,市井上的评判显得多么无足轻重!世俗的怜情与悯意显得多么浅薄可笑!

  我不畏清贫,何以清贫惧之?!

  我不艳俗,何以俗惑之?!

  倒是有一种人,才是真正应该悲悯的——梭罗说:“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却是所有阶层中(最)贫困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梭罗说,按照简单生活的原则,人人都能给自己建造一个居所,并获取足以生活下去的食物。

  一座房子,使其具备遮风挡雨的功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使房间温暖,则只需一只火炉。为什么许多人却不能拥有自己的居所,系现在的房子已远离了它的本质,成了一种骄奢品:巨大的客厅、铝合金的门窗、昂贵的棚布、豪华的地毯……富丽堂皇、雄峙傲岸,以居高临下的气势,逼仄着它的居停者。居停者被房屋奴役,人成了物质的奴隶,一座居所将耗尽人的一生心血,何谈“诗意地栖止”。

  再说食物。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两年,吃极简单的食物:马齿苋加盐煮是一顿早餐,盐煮嫩玉米是一顿中餐,薄木片烤玉米面包是香喷喷的晚餐……不仅未感到清苦,相反,身体康健、思维清晰、洞微察幽,心智亦多有所得。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安于简单的食物,他们逡巡于高餐大菜、酒香油腻之间,花样翻新,刻意求精。他们的吃不是生命之所需,吃的是花样,吃的是档次,吃的是门面,吃的是身份。他们为吃而吃,吃得身体臃肿,吃得心智昏庸。有限的生活自由,被吃掉了;除了张扬了动物属性之外,表现不出一丝人的尊严与高贵——人真正沦入堕落之境。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对生命本质与灵魂生活予以深刻关怀的书。他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经历告诉我们:人只有从物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才能保持尊严,获得自由。多余的钱财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类灵魂所必需的东西,往往与钱无关。

  哦,永远的梭罗!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