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王嫣 攸县报道
“庄外应教几十年,回到乡村做乡贤。和风细语搞说教,播种文化胜种田。”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株洲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夏正凯,他说,在全村村民心中,夏昭炎教授是大家公认的楷模。在谭家垅村,83岁的夏昭炎是村民尊敬的“大人物”,也是当地有名的“状元郎”。村民们把他亲切地称为“赤脚教授”“白仙”“夏老”。2004年他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后,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在稻花飘香的农村,种起了一亩亩滋润村民心灵的“文化田”,筑起了一座座书香氤氲、充满欢声笑语的“文化粮仓”。
“让农村到处飘散文化气息,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是夏昭炎脑海中的诗意境界,10多年过去了,他一直用行动践行,默默付出。前不久,在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座谈会上,攸县高桥农家书屋得到表彰,夏昭炎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在听完发言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表示,“令人感动、令人称道的夏老师,是新时代的乡贤代表”。
1月31日-2月1日,记者跟随媒体采访团一起,来到了攸县,采访到了夏昭炎。夏天打赤脚,冬天穿棉袄,这是夏昭炎最典型的装扮。采访当天,他身穿灰白色的棉袄,头戴灰色礼帽,围着棕色格子围巾,显得十分儒雅、谦和。当记者问到步入耄耋之年,为何依旧能精神矍铄,保持这么好的状态,他笑着说,因为我退休前是教别人,比较严谨;现在来了这里是学生的心态,是受教,身心更自由了。
情系故土 慷慨解囊
2004年,对于夏昭炎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他那一年因为罹患胃癌,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当时躺在病床上的他,格外思念家乡,和家人商量后,便返回了家乡休养。刚回乡后的10个月,过得十分艰难,要往返于家乡与城里做化疗,与疾病做斗争。因为治疗疾病,也欠下了6万多元的账款。
那时,村里的路还没有修好,满眼望去都是黄土,出行很不方便。夏昭炎在了解了情况后,主动发动乡亲们集资3万多元,自己在欠款的情况下还拿出了8000多元,资助村里修路。如今,村里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前,村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公路修好后的便捷。
村民杨玉英告诉记者,夏教授是村里公认的好人,是一个一心为公的热心人,因为他的带领,大家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好。
造福桑梓 打造“幸福文化院”
如今的高桥农家书屋所在地,也叫“乡贤馆”,是石羊塘镇的乡贤文化活动中心。走进书屋,洋溢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小孩在这里找到了知识和欢乐,老年人找到了舒心和健康。阅览室里,坐满了全神贯注阅读图书的小朋友;“小讲堂”教室里10多位老党员正在上党课;门前的“小广场”上,一群村民们正伴随着音乐,兴致勃勃地跳着保健操……而这一切,都源于夏昭炎刚返乡时的那个决定。
2004年,夏昭炎回家乡定居后,发现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瘠。农闲时,打牌成了村民们主要的休闲活动,当时,夏昭炎看到这样的景象,想去劝阻村民,但村民们不经意的一句回复“我们不打牌,还能干什么”刺痛了夏昭炎的心。
于是,夏昭炎主动牵头,多方筹集资金,将夏家祠堂旁的几家破败老屋买了下来,进行修缮装饰,收拾出了图书室、阅览室、学习室,并向镇中学求助课桌、板凳数十张,搭建近百米的风雨棚。2008年,高桥文化活动中心由此诞生。后来,夏昭炎又多次往返县城,争取到了县里的支持,经过他的努力,2011年,高桥农家书屋正式挂牌。
因地制宜 开设特色课程
攸县是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县,村里以老人、孩子居多。夏昭炎结合谭家垅村当地的情况,开设了老年学校,每月农历初三、十六两日定期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化、时事、政治、环保、法律、家风等,因为课程的开设,七年来,效果明显,夫妻之间、邻里之间发生的矛盾从有到无,乡村变得一派和睦。
同时,夏昭炎还在孩子们假期时,开办了少儿假期学校,免费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智力游戏等课程。分年级、年龄段进行教学,讲授学习方法,以及各科目的难点、重点。起初,教课老师只有夏昭炎夫妇和夏春初三位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后面随着前来听课的孩子人数增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夏昭炎四处奔走,动员自己的学生和镇里学校的一批老师前来支教,如今,这里成了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假期,会有许多来自大学的学生来此支教,大大满足了少儿假期学校师资需求。有了师资,老师的食宿也令夏昭炎十分苦恼,这时,他想到了让这些老师住在书屋对面自己的家中。夏昭炎的妻子杨莲金告诉记者,每年假期,会有10-20多位大学生支教老师在家里生活,住不下的时候,他们就打地铺。她每天负责给这些老师做饭,这些支教老师也会帮她很多。少儿假期学校自开课以来,目前已经有3个镇共8个村的500多位孩子受益。
疾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夏昭炎的妻子杨莲金是湖南省湘潭市卫生局的退休职工,懂得许多专业的医疗保健知识。2011年5月起,杨莲金针对村里的情况,在书屋开设了保健讲“做”课,她从养生保健入手,自编教材讲义进行讲授,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做保健按摩操。70多岁的村民谢运运患有心脑血管病,以前每天发病几次,后面每天坚持来农家书屋参加保健课,跟着杨莲金做心脑血管保健操,近几年便没有再发过病。现在,每次保健课基本上都有40人左右听课,最多时接近50人,每天,在书屋的小广场上,大家伴随着音乐一起整齐地做着操,这样的景象,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播洒书香 农家书屋产下“五黄蛋”
如今,提起夏昭炎,不仅谭家垅村的村民交口称赞,周边的村民们也是个个竖起大拇指。这是因为高桥农家书屋创办的5个借阅分点,切实方便了村民,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以前,因为高桥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和设施比较齐全,许多周边的村民们常常舍近求远,到高桥农家书屋来借书,为了解决此问题,夏昭炎想到了让高桥农家书屋这只“母鸡”尝试“下蛋”的方式。在陈家场、界市、杏塘、南田、荷叶塘创办了借阅分点,大大满足了邻村村民的阅读需求。夏昭炎笑着告诉记者,2017年9月,高桥农家书屋又下了一个“蛋”,如今这是第6个“蛋”了。
来自高桥农家书屋界市分阅点的读者杨忠芳是切实的受益者,界市分阅点开放后,杨忠芳经常来农家书屋看农业科技类图书,通过自学,2015年,成立了天凯凯顺丝宝天然纤维产业园,目前产值近200万元,带动养蚕农户100多户,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们笑称,天凯蚕桑场是高桥农家书屋产下的“金娃娃”。
“门前三小” 打通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从夏昭炎创办的高桥农家书屋模式中得到启发,县政府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大力推广“门前三小”惠民工程,将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融合在一起,把文化服务点搬到村民家门口。
目前,2017年,攸县已经建成“门前三小”工程点35个,网岭镇宏大村王家场组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王家场组村民自发筹集资金20万元,修建了门前小广场,广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并将以前的垃圾坑,改建成了带有假山、喷泉可观赏的池塘,还在周边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在小池塘前村民刘卫东家开设了小书屋,配备了少儿、保健养生、农业科技图书约1000册。如今,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成了当地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不仅满足了本组村民的娱乐文化生活,还让临近6个村组的1000余名村民有了活动场所。
在夏昭炎的带领下,家乡有了文化气息,乡村也有了幸福的笑声,如今他依旧孜孜不倦,以行动回报着家乡,影响着周围的人。“做一颗繁荣乡村文化的种子”一直是他的愿望,谈及未来的打算,他微笑着说,要继续把书屋打理好,做大一点,做活一点,把文化活动办得越来越好,让文化的种子深耕于家乡的泥土,在全县遍地开花。